自主选拔在线

登录 | 注册

天津大学自主招生-化工学院

2013-07-11 15:35|编辑: 颜老师|阅读: 446

摘要

天津大学化工学科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当时的北洋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北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高校著名化工系合并组成,集中了化工领域众多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天津大学化工学科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当时的北洋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北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高校著名化工系合并组成,集中了化工领域众多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本学科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世纪30年代,1952年时有6名两年制研究生,1956年开始副博士学位培养,五、六十年代共培养了124名研究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化学工程、有机化工(化学工艺)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该一级学科中其他二级学科相继被批准为博士点(均为教育部特聘教授设岗学科),而成为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化工学科建立了国家重点化学工程联合实验室、精馏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化工填料塔及塔内件技术、工业结晶技术推广中心等国家基地。还相继建成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研究、开发基地。先后得到世行、中石化、特别是国家“九五”、“十五”“211”工程、“985”工程一期、“985”工程二期Ⅰ类平台重点建设,使学科实力和整体水平上了新台阶。2001年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工业催化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本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第一。2005年被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被确立为全国首批26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之一,向着世界一流学科迈进。

在50年的发展中,历经几代教育家的共同努力,建成了化工领域完善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培养体系。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影响国计民生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发挥学科优势,努力提高本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与社会。经过50年的发展,本学科形成了明显优势和特色的方向:现代传质理论与分离工程(精馏、结晶、膜分离、吸附等)、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化工、新型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绿色化学新工艺与产品工程、能源化工和环境化工、制药工程、材料化工、现代过程系统工程等。近三年发表SCI收录论文920篇、EI收录论文894篇,申报发明专利292项,授权发明专利125项。在发表论文数量增长的同时,发表论文的质量明显提升,在国际期刊Top一区、二区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在影响因子22的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一篇。在大型填料塔技术、医药结晶技术、生物加工技术、新型催化剂与反应技术等多项成果处国际先进水平,在相关行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其中在炼油、医药工业结晶、空分、生物能源、造粒等领域,本学科技术应用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分额。“十五”以来,获国家级奖、省部级奖40余项,“精馏过程强化研究与大型化关键技术系统集成”项目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目前承担着国家“973”、“863”、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配套和省部委项目200余项,企业委托300余项,国际合作科研27项,三年科研经费达四亿一千余万元,处国内同类学科前列。三年来,本学科成功举办 “第三届超临界流体技术用于能源与环境国际会议”、“第二届中国国际工业结晶学术会议”、“第四届太平洋地区吸附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等8次国际学术会议,提升了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促进了与世界著名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将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学科建设聚集人才、培养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学术及人文环境。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144人,研究生指导教师144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68人。学术队伍中既有科学院士余国琮、张春霆,工程院士王静康、沈家祥和双聘院士刘昌孝、邹竞、吴祖泽及美国工程院院士Ronald G. Larson、俄罗斯工程院院士Rury Breslav等国内外知名的老一辈专家,又有众多从国外学成归来及国内培养的中青年学者。中青年学者有:长江学者6人、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5人、杰出基金B 3人、中青年授衔专家13人、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6人、新世纪人才6人等。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生物加工过程的定量分析与系统整合”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现代传质与精馏技术”、“工业结晶与颗粒技术”、“膜与海水淡化”、“燃料乙醇”、“高能燃料和化学推进剂”等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逐步形成了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 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者为骨干,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年龄层次与知识结构合理、朝气蓬勃、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在研究生培养上着力提高质量,适当扩大规模,近三年授予博士239人、工学硕士689人、工程硕士205人、出站博士后29人;目前在校博士生399人、硕士生897人、工程硕士生527人、博士后36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承担了“(首届)全国化工类博士生学术论坛”、“化工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等3项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在“111”创新学科引智基地项目支持下,聘请了密歇根大学化工系以学术大师为首的海外团队合作指导研究生并按照美国授课模式开设4门核心课程。开展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努力使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度建设,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首批被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化学化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工类研究生示范创新中心”,为提高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近三年有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另外有30余人次在各类国家和地方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在教育改革方面,本学科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由余国琮院士领导的全国教育改革项目“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还与南开大学合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教材30余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教材奖励5项。多年来,本学科已培养了包括院士、设计大师在内的大量优秀人才,培养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居国内同类学科前茅,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天津大学化工学科体系完整,传统优势领域实力雄厚,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在生物与制药、能源、环境、材料等新兴领域取得长足发展。本学科人才济济,理论基础、工程技术和设施条件积淀深厚。形成了具有一定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高新技术研发能力、代表国家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和燕京大学的化工系合并而成,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化工系师生也有一部分人并入。所以天津大学化工系的历史就应追溯到有关院校化工系的历史。(一) 院校调整前有关院校化工系的历史 (1)南开大学化工系成立于1932年夏。当时由张子丹(张克忠)任系主任,教授有张子丹、张洪沅、高少白。除化工系外,另设有应用化学研究所,由张子丹兼任所长,化工系教授同时均担任该所的研究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开大学化工系先迁重庆沙坪坝南渝中学,并作为长沙临时大学的一部分,学生在重庆大学借读。应用化学研究所则设在南渝中学内。一年后,化工系迁至昆明,成为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担任西南联大化工系主任的先后有张子丹、苏国桢和谢明山。教学和科研人员有潘尚贞、陈国符、胡志彬、赵镛声、俞其型、汪德熙、孟广俊、张建侯、汪家鼎、黄乙武、张远谋、张怀祖等。 1947年南开大学化工系迁返天津,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天津大学。 (2)北洋大学化工系简史。北洋大学在1937年迁到陕西,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联合成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西北联合大学与东北大学工学院以及私立焦作工学院等合并为西北工学院,设有土木、水利、矿冶、机械、航空、电机、化工、纺织等八个系。 1943年在当时浙江英士大学工学院的基础上,设土木、机电、应化三系。应化系主任为许植方。 1946年春,北洋大学在天津复校,设理、工两院,工学院设有化工系。1946年夏以后,原在浙江的北洋工学院学生都复员来天津北洋大学。在浙江工学院就读的应化系毕业生,1943年5人,1944年2人,1945年1人,1946年4人,均为北洋大学的毕业生。1946年至1951年人北洋大学化工系主任的前后有方子勤、肖莲波。 1946年北洋大学在天津复校时,原北平大学工学院并入北洋大学,成为北洋大学北平部,其中有化工系,1947年北洋大学化工系毕业生,天津9人,北平部25人,1948年北平部撤销,大部分学生转来天津,部分学生转到北大和清华。1948年北洋大学化工系毕业生5人。1949年毕业生13人。1950年毕业生19人。1951年40余人,1952年(已与河工学院合并)19人。如自1943年在浙江的北洋工学院算起,到1952年共毕业140余人。 (3)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天津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原两校化工系又与其它校化工系合并于七里台新校址。 河北工学院化工系简史。河北工学院前身高等工业学堂创建于1940年(光绪三十四年)。民国初改名为直隶高等工业学校,1926年改为河北工业学院。 早在建校初期,即设立应用化学科,以后逐渐扩充。应用化学科设有制革、油脂(包括肥皂)、造纸、窑业和分析等课程。 1937年全校内迁,后在西安与其它院校联合成立西北工学院。日本投降后于1946年复校。设有化工、机械、电机、水利、纺织五个系。每系招生80人。并成立附设专科学校,设相应的五个科。 1951年与北洋大学合并后情况已见上述。 (4)唐山铁道学院化工系简史。唐山铁道学院化工系筹建于1949年,筹备组成员九人,金允文为组长。1950年至1952年由余国宗任系主任。1949年入学约20人,50年入学30人,1951年入学30人。 (5)燕京大学化工系简史。燕京大学在1930年成立了制革实验室。1933年又成立了陶瓷研究室。当时,这两个研究室属于化学系,,供高年级学生选读或快做毕业论文时进行实验。1945年日本投降后,这两个实验室首先恢复。从1948年开始招收学习化工的学生,1950年则正式成立化工系。由化学系主任兼任化工系主任。1948年入学的学生有10人,1949年26人,1950年和1951入学的学生各为20人。1952年院系调整时,一部分学生转入清华大学石油系,一部分转入天津大学。 1950年还开办一期陶瓷专修科,学制为两年,主要学习耐火材料。(二) 院系调整到“文革”开始时天津大学化工系概况 1952年天津大学化工系经院系调整 成立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有了不断发展。52年根据当时情况,开始在系内设立专业,设立的五个专业是:无机物工学专业,硅酸盐工学专业,燃料化学工学专业,燃料和中间体专业,造纸专业。以后,1956年又增设基本有机合成专业,1957年增设电化学专业,1958年增设高分子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专业(后一度停办,1965年恢复),1959年设立金属物化专业。1957年成都工学原泸州分院的造纸专业并入天津大学化工系的造纸专业。1960年造纸专业分出一部分到天津轻工学院(留下一部分,在“文革”中1973年也并入天津轻工学院)。1952年至1958年化工系主任是汪德熙。1959年化工系分为有机化工系(系主任是汪德熙)和无机化工系(系主任潘正涛)。次年,1960年又合并为一个化工系由潘正涛任系主任,直至“文革”。化工机械专业也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早期设立的专业之一,但从1952年到1959年一直设在机械系内。1959年则由机械系调至当时的无机化工系。1960年随着无机化工系和有机化工系的合并,化工机械专业也列入化工系的编制。综上所述,到“文革”前止,化工系共有专业十一个,即:无机物工学专业,硅酸盐工学专业,燃料化学工学专业,染料和中间体专业,造纸专业,化工机械专业,基本有机合成专业电化学专业,高分子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专业,金属物化专业。是当时全国各高校化工系和化工学院中,专业设置十分齐全的院系之一。当时学校的建制是系内设有各个教研室。化工系设立的教研室,除上述十一个专业教研室外,还设有无机化学教研室(一度称普通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教研室,有机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教研室,化工原理教研室等基础课教研室五个。全系共有教师约四百人,并有在各实验室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约七十人。 1952年院系调整前,各校原应在1953年毕业的学生提前一年和1952年的应届毕业生同时毕业。各校于调整时转来天津大学化工系的学生,有应在1954年毕业和应在1955年毕业的两届。前者提前于1953年毕业(约170人),后者1955年按期毕业(约170人),共计340余人。1954年无本科毕业生。院系调整后的化工系从1952年到1954年每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以及两年制耐火材料专修科学生。这些学生在1954年到1958年间陆续毕业,共计800余人。从1955年起,化工系各专业均改为五年制,两年制专修科停办。由于1955年进校的同学均应在1960年毕业,所以1959年无毕业学生。 1960年至1965年化工系本科毕业人数共计3101人 1961年到1965年入学的本科同学,均在“文革”中毕业,共计2034人 综上,化工系自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后,到“文革”为止,共毕业学生约6300人。 1952年院系调整时,还转来南开大学化工系1951年入学的两年制研究生6名,他们均在1953年毕业。自1953年至1956年先后招收两年制研究生共34人。自1957年到“文革”开始前(1965年)招三年制研究生(一度曾称之为副博士研究生)共87人。从院系调整到“文革”,化工系毕业研究生127人。 从1956年到1958年,化工系还招收了三个干部班,即(a)老干部特别班。1956年招生,1961年毕业,共招收19人。学员大多数都是处长以上老干部。这些同志通过老干部特别班的学习,毕业后都成为科研单位、工厂等的主要负责人,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b)老干部班。1956年招生,1961年毕业。共招20多人。这个班均为本科生,修业五年,他们大多数都是科级以上干部。这些同志经过大学本科的学习不但学习了化工基础知识,也提高了管理水平,成为各方面的骨干力量。(c)工农干部班。1958年招生,1963年毕业。共招收31人。这个班为本科生,修业五年。这些同志大多数在入学前就参加工作,经过工农速中培训后考入天津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分配到工厂、设计单位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系各教研室根据教学需要在这段时间内编写了大量教材及教学参考书,除由本校自行印刷外,由我校编写或主编并有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达三十多种,在国内各院校被广泛采用,有较高的声誉。 “文革”期间(1966—1976),天津大学化工系师生员工被迫停课闹“革命”,部分师生和干部受到迫害,蒙受不白之冤,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昭雪,恢复了他们的名誉。化工系从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为三年,至1976年为止,总共招收2055人。 1970年招收化工类中等技术工人班共120人,学制为二年,与1972年毕业,这些学生大部分留校分配到校办公厂或实验室工作。 1971年化工系曾筹建海洋化工专业,为此曾成立了海洋化工研究室,1973年被撤消。 1977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由国家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学制为四年。教育质量开始有所好转。 1978年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学制为二年半至三年,招收研究生的专业及学生数逐年有所增加。到1995年共招收硕士生690名博士生120名。 1981年开始实行学位制,对78年入学并毕业的研究生和77年入学并毕业的本科生授予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同年,开始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经国家教委批准天津大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有8位,其中有化工系张建侯教授和余国琮教授。全校第一批录取6名博士生,化工系占二名。当时化工系在学校的位置,由此可见一斑。随着全国形势的变化,78年以后学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方面上来。79年由张建侯教授担任化工系主任,一直到83年分系之前。化工系的教学和科研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吸引科研项目,改善科研管理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举措。 198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化工工程研究所,由余国琮教授担任所长。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对外交流,化工系一方面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系讲学,另一方面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至83年分系前共选派10名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或合作工作。基本有机合成专业的许锡恩,技术陶瓷专业的袁自明,高分子的曹同玉等都是这个时期选派出国的。他们学成回国后,在教学,科研上都起到重要的骨干带头作用。 从77年开始,高校的教学秩序秩序逐步趋于正常,走向正规。化工系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制定和修定了各门科程的教学大纲,并积极着手编写教材。除自编教材外,化工系还主编了三十余种教材,有十人被聘为全国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化工系历来重视科学研究,把它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师资水平,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本措施。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也未间断过。各个教研室,研究室结合教学,紧密结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在各个专业领域都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完成的甲苯歧化科研项目,化工原理教研室管壳式换热器流路分析的研究,高分子专业絮凝剂,化学灌浆材料的研究,核化工专业六氧化铀催化还原的研究等,均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天津市的奖励。化工防腐与防护专业的改性聚丙DF—01喷灌管道的研究,电化学专业与电工教研室合作研制的PPS—5型多波型脉冲电镀电源,也获得了天津市的科技进步奖。工业催化专业研制的丙烯氨氧化制丙烯氰催化剂;水煤气转化动力学的研究;技术陶瓷专业钒铁电高压电容器,压电陶瓷材料的研究及染料中间体专业蜡烛染料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另外,化学基础课物化,分析,有机,普化四个教研室,也都有自己的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普化教研室的部溶性淀粉阴离子交换剂的合成河应用就是对制药行业的一个贡献。化工系统工程研究室结合 青海盐湖进行结晶及有关工程问题的研究获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化学电源教研室,煤化工研究室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总之,化工系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这个阶段(即77年至83年间),化工系共有基本有机合成,核化工,电化学,工业催化,化工设备与机械,染料中间体,化工腐蚀及防护,高分子,化学工程10个专业及15个教研室,并有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工系统工程研究室,化学电源研究室,煤化工研究室以及高分子中间研究室。此外,还有资料室以及电化教研组。共有教师428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61人,讲师251人,助教26人,教员76人。并有工程技术人员64人,其中工程师20人,助工42人,技术员2人。 由于国内高等教育的形势的影响,1983年学校将化工系分成化学工程系(简称化工系),应用化学系,化学系,化工研究所。原化工系的化工腐蚀与防护,无机非金属材料(即技术陶瓷),高分子材料与机械系的金相专业组合成立拉材料化学与工程系。 分系后的化工系本科专业设置有化学工程,有机化工,核化工,工业催化,化工设备与机械等五个专业。其中化学工程,有机化工为两个重点学科。1989年核化工专业改为工业化学专业,1993年按照教委专业调整的要求,工业化学专业并入化学工程专业,作为化学工程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1993年又建立了生物化工专业。化工系本科生专业仍然是五个;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有8个,即:化学工程,有机化工,生物化工,核化学化工,生物医学工程,工业催化,化工过程机械及无机化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二个,即:化学工程河有机化工。 教研室的设置共10个,除了5个专业教研室即化学工程,有机化工,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化工设备与机械外,还设有化工原理及传递过程教研室,化工开发实验室,工业化学教研室,系统工程研究室及煤化工研究室。 陈洪钫教授担任分系后的第一任主任,并连任两届,直至一九九二年。 为了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凭借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于1984年9月天津大学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成立了天津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科研,教学,开发三位一体的实体机构)11月又共同建立了石油化工学院(为非实体机构)。陈洪钫教授兼任天津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和石化学院院长。 如此与企业之间多方位的横向联合,对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从1984年开始,天津大学(主要是化工系)为中国石化总公司委培学生,至95年总计培养了1920名本科生,其中化工系878人。解决了石化总公司企业发展中对专业人才的急需。 天津大学也从石化总公司得到了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出资盖起拉7000m2的教职工宿舍,还盖起了16000m2的教学科研大楼,因而化工系的教学科研用房及教职工的住房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1983年分系以后,化工系的几届领导班子从化工系的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励精图强,在重视发展的同时着抓拉教育质量的提高。在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重点抓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学科梯队。近年来,化工系的教师队伍逐步向年轻化,高学位人才方向转化。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老教师的传帮带是至关重要的,系,教研室都做了周密的安排。此外,请国内外专家来系讲学,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及参加校内的提高学习班,都为他们创造了学习提高的机会。有些青年教师担任了教研室主任,副主任。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河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他们积极争取科学基金,鼓励他们争取科研项目,跨学科专题。开创新兴科研领域。促进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茁壮成长起来。 1985年,为了针对学生培养方面的种种问题,为了拓宽基础,增加学生的适应性,化工系按学科调整拉教研室。把化工类基础课,如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工数学等等单独设立教研室,在力量安排上得到加强。在本系除化机以外的各专业开课,保证了教学质量,也拓宽和加强了基础。 为确保化工类专业实验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工原理实验也单独授课。作为化工类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和化工原理(包括化工原理实验)多次被评为优秀课程,1993年化工部教育司组织的全国化工原理教学知道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专业实验的效果和质量。化工系将化学工程,有机化工专业的专业实验合并增加科研开发内容成立拉化工开发实验室。 1985年,天津大学在教学改革方面采取拉一些重要的措施。例如实行学分制河三年期指定;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优异生制度等等,旨在鼓励优秀学生尽快成材。这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改革措施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一些优秀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在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同时,在全体同学中着重抓紧了对外语及计算机培养的提高。化工系充实了系级计算站,为学生创造上机的几乎。外语教学按照国家教委CET-4标准进行。计算机教学也按照天津市的要求执行等级考试制度。通过这些措施和严格要求,使学生这两种能力大幅度提高。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进竞争机制,化工系和有关单位及个人先后建立了多种奖学金,如“丁绪准化学工程奖学金”,“科技兴化奖学金”,“陶氏奖学金”,“石化奖学金”等13种奖学金,从84年至今共有约150人次获奖,从另一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围绕着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建设,83年以来,化工系的科研工作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七五”,“八五”期间承担国家各部委以及天津市涉及基础科研和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科研项目60多项,总经费达到1000多万元,全部完成并取得成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1项。为国家的科学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86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重点实验室”,1994年又建立了“一碳化工重点实验室”挂靠在化工系管理。 化工系现有实验室面积14000m2,固定资产1000万元。 截至1995年,化工系共有本科生专业五个,即化学工程,有机化工,化工设备与机械,工业催化,生物化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8个,化学工程,有机化工,生物化工,核化学化工,生物医学工程,工业催化,化工过程机械及无机化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三个:化学工程,有机化工和工业催化;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共有八个教研室和一个研究室:化学工程教研室,有机化工教研室,工业催化教研室,化工设备与机械教研室,生物化工教研室,化工开发实验教研室,化工原理教研室,工业化学教研室,以及化工系统工程研究室;挂靠在化工系的专职科研单位有:化学工程联合重点实验室,一碳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工业结晶技术开发中心,天津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天联化工研究所等;全系共有教职工202人,其中教师160人,正高级以上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60人;在校本科生930人,在校硕士及博士生140人。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自主招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天津大学2013年自主招生政策解读2013-06-07

重庆大学2015年自主招生录取名单2015-06-22

天津大学2015年自主招生和筑梦计划成绩查询通知2015-06-23

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自主招生和农村单招成绩查询通知2015-06-23

衡水中学和黄冈中学的学生是如何作息的?2015-09-18

没有更多了

  • 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招生院校

  • 强基计划哲学专业解读

  • 强基计划专业实力分布

  • 数学专业强基计划

  • 强基计划数学专业衔接方向

  • 强基计划物理专业就业前景

  • 首届强基硕博专业

  • 北大强基专业培养方案

  • 强基专业选科要求

  • 强基备考

    强基备考

  • 综评备考

    综评备考

  • 选科指导

    选科指导

  • 优质试题

    优质试题

  • 热门资料

    热门资料

  • 校测指南

    校测指南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 升学规划

    升学规划

  • 查分数线

    查分数线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自主选拔在线

zizzsw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