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拔在线

登录 | 注册

新高考后的师资难题,教育行政部门如何破题?

2018-09-28 15:15|编辑: 张老师|阅读: 404

摘要

关于新高考引发的学校课程重建、教学管理变革等难题,国家应如何应对解决?

新高考的实施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都迎来了新的变革,继而引发学校课程重建、教学管理变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针对这些挑战教育行政部门该如何解决?

新高考以选考代替文理分科,给学生提供多达20种选择组合。选课走班的实施,对教学设施配备、选课系统开发、学科教师配备、学生管理模式等提出全方位挑战,其中,学科教师配备面临的挑战最大。

针对这一问题,杭州市教科所所长俞晓东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提出一些破解之策。

近日,北京新高考方案出炉,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从浙江的经验看,由于学生选课的不确定性,导致高中学校教师调配陷入复杂困境,原有的师资配置机制无法适应新的高考制度。

因此,如何建立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高中教师调配机制,成为了全社会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统筹:建立以县为主的高中教师调配机制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给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发展提供了空间。目前来看,全国大部分省市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是给予考生“6选3”的选考自主权,它倒逼高中学校要全面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教学。这就给一个区域或一个学校带来教师调配的新问题:

就区域而言,高中教师配置机制明显滞后于新高考制度所需要的教师配置。生师比、班师比配置是按照高考改革前原有的教学形态配置的,与新高考所需求的师资差距较大。

就学校而言,学生选考学科选择的不确定带来教师调配的不确定性。新高考制度下的教师调配完全取决于学生选考的人数,如学生集中于某一学科,就会导致这门学科教师不足,而选择人数较少的学科,就会出现师资过剩现象。这个无法事先预测并安排学科教师的问题,导致学校教师暂时性的过剩与缺失,给学校教师调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从理论上讲,只有改变目前的师资配置机制,才能适应新高考的改革。对一所学校而言,师资是一道无解的难题,而破解这一问题的钥匙,恰恰掌握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手里。因此,建立以县为主的高中教师调配机制,统筹县域内高中部分学科教师,实行动态式的跨校调配,不失为一种破解的有效方式。

建立“以县为主”、形成全县一盘棋的调配机制,是在现有教师配置规则无法作颠覆性变革情况下而采取的有效举措。

建制

进一步落实“县管校聘”的教师管理制度,把单位人变成系统人,同时出台符合区域实际的高中教师动态式流动机制,确保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师流动的精准、有效。

预警

强化生涯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择业意向及选考情况,利用大数据,动态把握各高中学校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情况,并对处于临界线的学校发出预警。同时,预测县域内高中学科教师缺失与过剩动态,及时做好教师储备及分流工作。

协调

在县域内根据学校对学科教师的需求,实行统筹安排,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化过剩的学科教师。同时,打破校际界限,学习医生多点执业的改革思路,建立流动执教机制,让有能力、有精力的教师多校执教、多劳多得。

引导

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鼓励高中学校办出特色,特别要加强优势学科建设,让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就有基本的发展方向,以此稳定学校教师的基础队伍,不让教师流动过快而影响学校的文化建设与传承,确保学校发展的基础。

储备:建立关键学科教师蓄水机制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更是学校文化传承的中坚。新高考倒逼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师管理思路,在“流动—稳定—流动”中寻找平衡点,以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生趋利性选考导致学科教师过剩或缺失。新高考关注学生的选择性,无论是“7选3”还是“6选3”都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机会,学生和家长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选择相对容易得高分的学科,这一选择的后果是导致那些难学难考的学科教师过剩。

制度化的大小高考流程,导致学科教师产生季节性缺失与过剩。一般来说,学生喜欢在高一完成学考,高二或高三上学期完成选考(含外语考试),然后集中应对语文、数学考试。假如大部分学生的外语考试和选考科目在这一时期完成,那么就会出现高一高二部分教师不足、高三出现部分教师过剩的现象,这是典型的带有潮汐特征的季节性缺失或过剩问题,给学校教师调配带来了困难。

保证学科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学校发展的基础,面对不可预测的学科教师缺失与过剩,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及早做好应对策略,在现有的条件下,建立关键学科教师蓄水机制。

所谓蓄水,顾名思义就是储存水的过程,关键学科教师蓄水机制就是学校为应对新高考,把部分暂时过剩的关键学科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储存起来的一种制度化设计,其核心是储备人才,确保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

进修式蓄水。组织暂时过剩的关键学科教师学习进修,除推荐这些教师脱产参加学科深造外,还可以采取影子校长、影子教师的培训形式,推荐这些教师进名校挂职学习。

延展式蓄水。开展小班化教学,以增加学科教师的需求量,同时采取每位教师承担“主导学科+选修学科”的任务与一加一的排课方式,让这些教师在做好一个班的学科教学外兼任拓展性课程开发任务以保证工作量。

转化式蓄水。让过剩教师承担相近学科的教学任务,如浙江省选考最热门的学科是技术学科,相对教师紧缺,可以把物理等学科“多”出来的教师转为技术学科教师,以此作为储备。这需要适当调整编制数,多给高中学校几个编制,才能形成良性运作机制。

培训:建立“1+N”的教师发展机制

新高考改革关注走班制教学的实施,走班的背后是选课,选课的背后是学校预设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建设、开展学生生涯教育成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课程能力缺失成为了学校调配困难的又一大主因。

新观念的考验。新高考冲击了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跟上改革的步伐。

新能力的考验。过去的教师只要关注学科教学就够了,今天的教师还得关注课程开发;过去的教师只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今天的教师还得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过去的教师只做教师,今天的教师还得做导师。总之,新高考新变化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新发展的考验。教师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优化自身专业结构和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如果教师死守原有专业、原有教法,不做能力与学科拓展,那就无法适应新高考,会被时代所淘汰。

为应对新高考,需要用新的视角建立新的培训机制,即通过培养更多的“1+N”型教师,让学校有充足的调配教师的底气与条件。

所谓“1+N”型教师,就是指教师任教的一门学科有较深的专业功底、有教育教学的N个能力。这里除了让教师夯实原来教育教学的功底外,还要让教师具备适应新高考的多个能力,如具备教学另一门相近学科的能力,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具备指导学生生涯发展的能力等。

根据这一目标,区域需要调整培训的方向,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搭建课程平台。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开展课程开发与有效实施的多种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加入课程开发的行列,成为课程开发的好手。

优化教研活动。既要组织学科内的教研活动,还要鼓励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实现相互影响、优势互补、教学共赢,让教师适应多种学科的教学特点。

培训多个能力。采用项目制、导师制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以弥补教师能力不足,适应新时代教师的新要求。

获得多张证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鼓励教师参加多种专业培训活动,拓展专业领域,争取获得相关证书,如获得职业指导证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等级证书等,让教师具备多种教育素养。

自主选拔在线团队提醒:制度的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新高考改革倒逼师资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高中教育中课程、老师、学生三者关系的协调发展。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中国教育新闻网,由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zizzsw)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新高考改革新高考师资难题

安徽等部分省份暂缓新高考改革是务实之举2018-09-14

没有更多了

  • 2024年山东新高考选科要求

  • 江苏新高考选科组合

  • 广东新高考政策

  • 浙江新高考选科

  • 浙江新高考选考科目

  • 2025年四川新高考选科要求

  • 四川新高考改革方案

  • 重庆新高考选科要求

  • 北京新高考模拟志愿填报

  • 强基备考

    强基备考

  • 综评备考

    综评备考

  • 选科指导

    选科指导

  • 优质试题

    优质试题

  • 热门资料

    热门资料

  • 校测指南

    校测指南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 升学规划

    升学规划

  • 查分数线

    查分数线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自主选拔在线

zizzsw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