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拔在线

登录 | 注册

“尴尬”的学历:非全日制研究生

2019-10-22 09:35|编辑: 刘老师|阅读: 895

摘要

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的话题引爆网络,话题阅读量近4亿,约28万人参与讨论。随后,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央广网等接连转载发声,支持非全日制研究生。

2019年10月10日,考研报名第一天。#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 话题引爆网络,话题阅读量近4亿,约28万人参与讨论。随后,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央广网等接连转载发声,支持非全日制研究生。

作为非全改革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受到热议实际上并不奇怪。然而,当舆论潮水退去,成千上万名“非全”学子将何去何从?经历三年改革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又到底如何呢?

非全日制研究生:热度高涨的新生

起于“在职”,却不同于“在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不俗的定位。1981年1月1日,我国学位制度正式建立。以此为始,非全概念显露。1983、1985、1997三年国家陆续发布官方文件,全面启动了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工作。当时的“非全”招录的主要分同等学力与在职人员两种群体,所以我们习惯上都称为“在职研究生”。其创设初衷是为了满足社会在职从业人员的再教育需求,在职人员便成为生源主体。直到2016年,在职研究生成为历史,非全日制研究生诞生。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发布,明确: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生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

教育部官网发布《通知》

政策文件中有诸多要点。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招考统一试卷及录取标准,实行并轨发展;同全日制一样,进行学历学位双证管理(以往的在职研究生是单证),具备同等法律效力;毕业标准和全日制一致,保证同等质量。至此,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为与全日制研究生功能互补的全新学位类型,定位“不俗”。2017年“非全”首次报名,新政策激发了无数考生报考的热情。这一年,全国各省或直辖市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占研究生报考总人数的比例显著。北京市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数高达 37949 人,占比13.1%;江西省报名 5550 人,占比10.65%;黑龙江省报名 6289 人,占比9.4%。

不仅考生“热情”,国家也对“非全”寄予“厚望”。2017年,教育部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共下达了约136360个招生计划,占到硕士研究生总体计划数的22.17%。这一年,不少媒体都这样形容“非全”的诞生:“在职研究生”的春天来了!尽管将“在职”约等于“非全”的定义并不准确,但对“非全”的赞誉之意却非常明显。然而,事实证明,“非全”改革不会一蹴而就。

遇冷:多方不适的“非全”

2017,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轨的第一年,非全“试水”结果遇冷。首先是高校面临的招生压力。面对教育部的136360个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数,“完不成”招生计划成为各高校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工作中的普遍现象。山东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招生1640人,实际录取997人,未完成的非全日制招生计划约占总计划数的40%;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未完成计划各占约39%、25%。

具体到部分高校的一些专业,甚至面临着无人过线的尴尬局面。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等7个工程类硕士专业;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12个专业均出现了“零录取”的情况。

2017年各高校“非全”招不够人的状况背后,大致有两类人群。一类是真正“在职”、非脱产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生。对于他们来说,“非全”较以往的在职研究生,具有更高含金量,但含金量也意味着难度。《通知》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在考试内容和录取分数上要标准统一,统考试卷对于初次试水的在职考生难度不小,这几乎直接导致了非全日制考生群体的上线率滑坡,从而使各高校在“非全”录取上普遍面临生源压力。而除了在职考生等,应届生不是也可以报考“非全”吗?但实际上,多数应届生并不愿意报考“非全”,对该政策的了解也不多。一份调查显示,对于“非全”纳入统考,统一标准的政策,近半数考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影响,不考虑非全日制,有近四分之一的考生不清楚该政策。

在职考生“难考上”,应届生报考意愿低,那么2017年各高校的“非全”招生计划如何完成?

答案是:调剂。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不足的困境,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大部分高校通行的做法是通过校内外调剂。天津大学17年录取的979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中,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仅占1.3%;而一志愿校内调剂占34.5%;一志愿报考外校调入的比例占64.2%。

北京邮电大学非全日制专业中,大量专业的录取人数都远远超过上线人数,说明调剂的比例显著。计算机技术专业,上线4人,录取108人;电子与通信工程上线3人,录取82人;软件工程上线2人,录取35人......

这种状况在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南京大学70%的金融硕士,华东师范大学98%的法律硕士 (非法学) 、70%的应用心理硕士均是通过校内外调剂录取。总之,“非全”试水的第一年,高校、考生都面临不小的压力。而两年后的今天,当初那些调剂上“非全”的学生又如何?

尴尬:夹缝中“应届”非全

脱胎于“在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即目前“非全”还是更适合已就业人士,是他们提升学历的一种途径。但正处于改革之初的“非全”,有大量全日制应届考生调剂于此。他们被夹在“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之间,处境尬尴。

这些“应届”非全日制研究生,一方面没有在职工作,处于脱产学习的状态,和全日制学生一样培养;一方面又在住宿、学费、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与全日制不同。一些高校也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新生奖励政策, 从奖助学金、住宿、就业政策等方面给予激励。如中国人民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为录取的非全日制硕士提供新生奖学金;

北京化工大学规定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享有同样的奖助学金政策、同样提供住宿;北京交通大学则承诺为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发三方协议。但并不是所有的“应届”非全学生都能享受到这些优惠。处于夹缝中“应届”非全毕业生面临的困境是:学的是“非全”,就业时却要和全日制同时竞争。再加上,“非全”改革时间较短,社会对其认知仍然是等同于在职研究生,还保有惯性歧视。

未来:“非全”何去何从?

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经历三年改革试水之后,不少高校都做出了调整。仔细翻阅部分高校2020年硕士招生简章就可以发现,与18、19年相比,最新的简章增加了“原则上,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目前,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招生简章中都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定向类别。

今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也明文规定:“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这些调整背后,似乎“非全”在向“在职”靠拢,而回顾2016年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定位是:成为与全日制研究生功能互补的全新学位类型。如何功能互补目前没有定论?总之,“非全”未来的探索之路还很长。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青塔微信公众号,由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zizzsw)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20考研报名非全日制研究生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内地建校!首阶段先招研究生2019-09-27

没有更多了

  • 清华强基经验

  • 复旦强基计划备考经验

  • 中科大强基计划备考经验

  • 北大强基计划经验分享

  • 强基经验分享

  • 强基经验

  • 2022强基经验

  • 强基备考经验

  • 强基备考

    强基备考

  • 综评备考

    综评备考

  • 选科指导

    选科指导

  • 优质试题

    优质试题

  • 热门资料

    热门资料

  • 校测指南

    校测指南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 升学规划

    升学规划

  • 查分数线

    查分数线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自主选拔在线

zizzsw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