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尘埃落定,关于试题的讨论仍挂在热搜上。北京高考的命题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为全国高考的指挥棒和风向标。那么,2024北京高考试题释放哪些信号?有哪些新风向需要注意?接下来跟随自主选拔在线团队一起来看看具体解读~
相关阅读>>>北京市2024年高考试题及答案汇总
立足课标,与教材形成呼应
北京卷立足课标,注意与教材形成或隐或显的呼应。不是把教材作为测试素材去使用,也不是考查知识或方法的死记硬背、简单复现,而是考查通过日常学习中的积累、积淀形成的温故知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北京卷“把课堂表现考出来”特色的体现,也是北京卷力求让教材成为培养学科素养重要载体的命题意图的体现。比如——
语文试卷文言文取材于《墨子》,其人其文考生在初高中阶段都有所涉及;古诗阅读选用的四首诗中,“其五(大漠沙如雪)”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物理试卷坚持把教材作为试题情境或者设问角度的重要来源,全卷近半数情境来源于教材正文或者课后练习题。
化学试卷第6题大多实验操作来自课标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第3题酸性锌锰干电池,第7题工业生产制取硫酸的原理,第16题以氨为氮源催化氧化制备硝酸,第17题乙酸乙酯的制备等素材均来自教材。
避免超标、超前学习,助力“双减”
北京卷在保持试卷整体难度稳定基础上,优化难度结构,调试学生考试心态,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一是保持总体难度结构的合理,满足等级呈现成绩相应的成绩分布要求;二是优化部分试题的难度设计,各科试卷先易后难、逐层深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感。比如——
英语试卷全卷阅读语篇均无超标超纲词汇;书面表达第二节不盲目追求超出课程标准范围外的词汇,不盲目追求长难句,切实减轻考生外语学习的负担。
物理试卷通过不考竞赛题改编、不考普通物理下放等策略,引导教学摒弃与创新人才培养不匹配的教学行为。
化学试卷强化学科基础内容。一是基础试题比例略微增大,选择题加大了基础试题分值,非选择题各题均设置基础设问。二是注重考生十二年的基础积累,第6题浓硫酸的稀释来源于初中化学教材,启发基础培养的持续性。
地理试卷紧扣教材内容,与教材设计理念相互融通,注重考查对课内知识内涵的深入理解,防止过度的机械性训练。
培养探索性、创新性
北京卷通过设计丰富多元的题目呈现形式,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素养发展水平。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加大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促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高思维品质。比如——
数学试卷第13题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第15题为多项选择问题,启发学生多维度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力;第16题为结构不良问题,引导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进行思考、选择,综合设计解答策略;第21题为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素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物理试卷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利用弹簧设计加速度计”把加速度这个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压表两端电压这个电学量,通过基于设计原理的问题设计,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宇宙膨胀模型”通过类比建立各种表象不同的物理规律的内在关联,考查考生对复杂问题的简化、抽象和建模的能力。
生物试卷的材料学习题(第20题)在“学会”与“会学”基础上,突出考查以新知识创造性解决大问题的“学以致用”。
充分落实情景化命题
北京卷今年在情境的复杂和丰富性上继续创新,充分落实“情景化命题、生活化考察,跨学科应用”。比如——
语文试卷的古诗阅读,试题选取唐代诗人李贺著名组诗《马诗二十三首》中的四首,形成了体裁、题材一致,但在具体内容、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的一组诗歌,与以往单篇作品相比更为丰富多样,测试方面突出整体阅读和比较阅读。
物理试卷中“物体上抛”要求考生从运动、相互作用、动量、能量多个角度分析,“安检传送带”则从物体的运动、受力和功能转化多层次设计问题。
政治试卷第8题以“‘觉醒年代’研学行”为试题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初心使命,通过学习党的奋斗历程鼓舞斗志、指引方向,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科技含量增加:关注新质生产力,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探索
北京卷积极引导考生关注前沿科技,关注数字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关注新质生产力,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比如——
英语试卷阅读C篇有助于引导考生拓宽视野,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关注科学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关注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物理试卷考查考生对阿秒光脉冲、忆阻器、宇宙膨胀模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应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试卷第11题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新型可降解高分子,不仅展现了高分子化学合成领域的研究前沿,也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历史试卷第15题以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一学界、社会前沿热点话题为中心,引导考生思考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用大国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卷今年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升级。学生不仅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还要关注现代以及未来的发展。也就说,要用大国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比如——
英语试卷书面表达第二节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背景创设主题情境,以中外交流为框架搭建试题任务,引导考生关注新中国的发展成就,激发考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帮助考生坚定“四个自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
政治试卷第20题考查学生在全球视野中观察新变化,理解中国的立场与原则。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北京卷精选多样化的情境素材,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灵活性。比如——
数学试卷通过丰富素材内涵,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7题的设计,以河流治理的效果评估为背景,倡导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第18题的设计,以保险公司制定保费收取方案为情境素材,启迪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物理试卷中“气泡上浮”要求考生通过科学推理对小气泡上升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做出判断。“电磁枪”要求考生对“暂态过程”进行分析,并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导体棒的运动过程。“水果电池”则要求考生在理解测量原理的基础上,理解实验探究中数据处理环节使用的新方案。
化学试卷第3题酸性锌锰干电池和第4题鸡蛋清的盐析均为考生身边的化学问题。试题通过生活化、体验型、参与式的呈现方式,激发考生对身边的化学问题产生求知欲望和深入学习的动力。
生物试卷共考到了13个教材实验,提示科学教育要关注对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做好“加法”。
启发考生多角度思考,展现思维广度
北京卷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着眼于考查学生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思维品质,启发考生多角度思考,展现思维广度,从而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
数学试卷第10题具有很强的探究背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第21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三问的安排层次递进: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即时学习能力;第二问和第三问考查了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的素养,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英语试卷阅读C篇、D篇、“阅读还原”及“阅读表达”等试题在设计上着眼于考查高阶思维能力,强调对篇章信息的纵深理解,注重考查语篇能力,鼓励考生以系统和辩证的视角进行篇章解读,挖掘篇章的深层含义,读懂言外之意,领会文章的主旨要义。第44题是一个邮件写作题,要求考生就投稿给外国友人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题目开放性较强,给予考生更多的语言展示空间,摆脱单一的思维和表达模式,展现多彩思维。
突出“大气、平和、首都特色”
北京卷秉承“大气、平和、首都特色”的特点,着眼于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引导学生在熟悉的身边事中感悟社会的发展变迁,展现首都风采。比如——
政治试卷第4题以北京探索城市社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为话题,展现北京生态治理的成果。第5题选材于习近平总书记给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引导学生了解长城、保护长城,弘扬民族精神。第6题“你劳动的样子真美”,反映了北京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积极成果。第9题以“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为情境,展现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图景。第18题关注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呈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在进行时”。
历史试卷第16题以历史上北京城与都的发展为题,让学生了解北京、热爱北京。
五育并举,跨学科考查
北京卷创新考查形式,注重方式方法,依托素材,促进五育融合发展,引导考生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
数学试卷第14题以汉代刘歆设计的“铜嘉量”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圆柱的体积和等比数列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数学的德育价值。
英语试卷“完形填空”和阅读B篇选材涉及戏剧艺术和绘画艺术,渗透了“美育”教育,有利于提升考生的审美素养。
政治试卷第6题选取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课程的场景,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地理试卷充分发挥地图这一地理的第二语言的作用,精心设计图表。全卷共包含11幅图表,力求通过表现形式的创新增强考生美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