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拔在线

登录 | 注册

北京理工大学

收藏

0

双一流985211工信部直属强基计划高校专项计划

【高校类型】985、211、理工类
【高校隶属】工信部
【所在地区】北京
【王牌专业】武器类、车辆工程
【通讯地址】中关村校区体育馆南厅A11房间
【联系电话】010-68913345
【电子邮箱】admission@bit.edu.cn
【学校网址】http://admission.bit.edu.cn

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是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卓越联盟高校。学校前身是1940年创建于延安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后转战华北,更名为华北大学工学院。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北京,与著名的中法大学合并,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的、正规化的重工业大学,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定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七十年栉风沐雨,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42年秋,毛泽东同志亲自为自然科学院题写了校名。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1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52年,学校的航空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冶金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及专修科被抽调参与组建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北京理工大学已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居于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跻身于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2012年,学校首次进入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大学100强”和“世界大学500强”,在入选的19所中国高校中名列第13位(并列)。

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与教育发展前沿,大力实施“强地、扬信、拓天”的学科特色发展战略,形成了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材料、化学、物理、数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2个工程研究中心,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学校以“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国防特色优势,积极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在建校以来的20多万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1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等35位院士;有声名卓著的专家学者,有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留平、广州金发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袁志敏、万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尚吉永等众多企事业单位的总经理、总工程师。有成就斐然的企业家,以及航天、兵器、电子、信息等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大批领袖人才和优秀建设者。

学校曾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多个“第一”,如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辆轻型坦克等。学校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学校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学校研发的多项技术均有优异表现。如今,学校积极参与“高新工程”和“科技奥运”,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5项,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领军人才培养和国防武器装备研制的重要基地。

学校始终秉承延安精神宝贵传统,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积淀优良办学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校园文化。经过多年发展完善总结凝练,形成了以“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学风为核心特色精神文化体系。以此为基础,学校致力于培养志向的高远、学术的精深、体魄的强健、心境的恬美,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党委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以积极进取、科学发展的昂扬斗志大力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先后高质量、高水平的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和工信部的“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党建创优工程评估”、“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并多次的获评“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领军人才培养和国防武器装备研制的重要的基地,是一所文化底蕴很深厚、有较高国际声誉、生机勃勃、发展后劲强的高水平大学。

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正承载着光荣与梦想。面向未来,学校将牢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的嘱托,树立“引领之雄心、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学校拥有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西山实验区、珠海校区和秦皇岛分校;设有19个专业学院和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珠海学院。学校占地4342亩(约289.5万平方米)(含中关村校区1063亩,西山实验区251亩,秦皇岛分校28亩,良乡校区3000亩),建筑面积11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超过21亿元,校图书馆各类藏书超过300万册。另有北京西山实验区、房山分校(高职教育)、秦皇岛分校(民族预科教育)、珠海学院等。

北京理工大学房山分校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阎村镇,东接良乡卫星城和京石高速公路 ,西临燕山石化工业区,南与燕化星城毗邻,北靠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院,占地60余亩。"十一五"规划中的学校建设高标准的教学大楼、学生公寓楼、餐厅等总面积达25000平方米。标准环形跑道,足球场,篮球场及活动游艺区一应俱全。校园建筑具有欧式风格,庄重典雅,清新怡人。

北京理工大学秦皇岛分校建于1984年,是北京理工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校址地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北戴河海滨,向东、南步行一公里,即可到达渤海之滨。秦皇岛分校是教育部指定的六个国家级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基地之一。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7所全国重点大学培养一年制民族预科生,招生规模每年500余人。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hai)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5月8日正式成立的普通高等学校。珠海学院以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办学主体,是北京理工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资源的延伸和扩展,是北京理工大学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学校坐落在美丽的珠江三角洲珠海市唐家湾,占地面积5000亩。学院依山傍海,交通便利,京珠高速公路、广珠城际铁路和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从学校的东北两侧通过。校园内2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波光涟漪,自然绿化和人工绿化环境达校区总面积80%以上,松林、相思林、荔枝林、竹林成片分布,浅潭碧水点缀其中,宁静、典雅,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一直受到国家重视和支持。是“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北京理工大学一直立足国防事业,是中国高技术人才尤其是国防高级人才的摇篮。

1949年8月,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迁京,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为重工业建设和发展服务。

1950年,华北大学工学院面向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四个地区第一次公开独立招生。以本科为主,学制定为五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制大学。

1951年3月,为建设好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的、正规化的重工业大学,担负起为重工业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重工业部将北京机床总厂的第一分厂,调配给学校作实习工厂。

1952年3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下发了《关于北京工业学院今后发展的方向及方针任务》的文件,决定北京工业学院“逐步发展为国防工业学院或国防工业大学,并使之成为中国国防工业建设中新的高级技术骨干之重要来源”。指定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为国防院校,北京理工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国防院校,由国防科委、重工业部领导。这是北京理工大学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由此,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学院,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任务是为国防建设服务。

1953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56年,学校培养出第一批五年制高等兵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

1957年学校初步建成基本配套的火炮、自动武器、引信、坦克、雷达等14个常规兵器专业,为迅速培养中国自己的国防建设人才,满足国防生产的需要,起了重大的作用。

1958年以后,随着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又建设了一批国防急需的火箭,导弹方面的专业,并培养出大批从事尖端科技的人才,输送到国防科研和工业部门,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上天作了重要贡献。

1952年至1957年到1957年为止,学校已建立了6个系,14个兵工专业,全院师生员工达7806人,比1953年增加了2.34倍。新中国第一所兵工高等院校已经起步和发展壮大,屹立在祖国的首都。

1959年,成为国家首批颁布的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中国边境受到威胁,学院军工科研和生产的任务更重,全院共承担了110多种科研任务,有57项完成或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红箭-73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J-201反坦克导弹,1974式全自动双管37毫米高射炮,大型天象仪,三米焦距远程照相机,74式1.2米地炮测距机,8701高能混合等,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完成或基本完成,在1978年前定型而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的项目。有的项目已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家空白,为祖国争得了荣光。

1969年,北京工业学院划归第五机械部(又称兵器工业部)领导。

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转移,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北京理工大学主动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将以军工业为主的专业结构调整为“以军为本,以民为主,军民结合”的格局;在专业内涵上,由军工产品型发展为军民结合的工程科学技术型;本科培养目标由面向产品的设计应用型人才转变为面向工程应用领域的研究发展型人才,使学校的军工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保持和发扬。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

1983年,经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钦点,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贷款支持的中国14所著名大学之一。

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

1991年,从原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分离成立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学校划归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领导。

1992年,经中央指定,成为国家首批确立的14所副部级高校之一。

1992年,创建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

1999年,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改制为兵器工业集团,同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成立,北京理工大学划归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领导。

1994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学通过211预审,成为全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

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MBA学位授予权的首批26所院校之一。首批具有EMBA(高级经理人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的30所院校之一。

1999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签订国防生培养协议,开始招收国防生。至今共招收和选拔国防生千余名。在校国防生700余名,分布在10个学院,20多个专业。

2000年9月,成为第10所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985工程院校。由北京市政府、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同重点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组部部长曾庆红和刘华清等出席出席了北京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

2003年10月,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4年,成为教育部指定全国34所考研自行确定复试录取线的高校。

2000年到2004年科研经费到款情况的统计,连续五年,北京理工大学的总科研经费都有超过50% 来自国防科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军工集团的项目。

201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了北京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承继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着力提高研发水平,努力把北京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理工大学,为提升中国国防科技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学校制定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到2040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延安精神和国防科技特色的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发展目标。

据统计,从1956年到1963年间,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564人,有5981人到部队、国防工业企业、院校工作,占全部毕业生的91%。仅“十五”期间,就有各类毕业生5000余人投身国防系统建功立业;2006年又有1000余名毕业生到国防系统就业,超额完成国防任务25%。北京理工大学是全国地方高校生招收国防生最多的学校,国防生主要集中在军工生产及信息处理等相关专业,毕业后人才主要向部队总参谋部输送。这些充分反映了服务国防、面向军工是学校的办学重点,体现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国防军工特色。

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7个,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国防特色学科,3个一级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4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 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点专业实验室、 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 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理工大学拥有“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I 类)三个,平台数居国防科工委(现工业与信息化部)属高校第一名,并拥有科技创新平台(II 类)两个,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有1个;建化学物理、信息科学、车辆、智能机器人、生命科学等五个学科特区。全校有各类学生4031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1926人(包括本专科学生14548人,硕士生7600人,博士生5000人,留学生281人),成人、夜大、函授学生6909人,远程教育学生11477人。

多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持独立办学,办精品大学的方针,2003年度,学校学科精品度名列全国高校的第10名;在2002年和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的评估中,有8个学科名列全国高校相同学科的前10名,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名列第1名;在2005年由国家人事部组织的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评估工作中,北京理工大学参评博士后流动站“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排名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名列第4。

学校党委解放思想、探索创新,以激情进取、科学发展的昂扬斗志大力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先后高质量、高水平的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工信部的“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党建创优工程评估”、“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并多次获评“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领军人才培养国防武器装备研制重要基地,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有较高国际声誉的、生机勃勃的、发展后劲强的高水平大学。

当前,学校正进一步凝练70年办学经验,树立“引领之雄心、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突出国防科技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优秀的北理工文化,努力向“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宏伟建设目标挺进!

学校拥有“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I类)三个,平台数居国防科工委属高校第一名,并拥有科技创新平台(II类)两个,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建有化学物理、信息科学、车辆、智能机器人、生命科学等5个学科特区。2003年度,学校学科精品度名列全国高校第10名;在2002年和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有8个学科名列全国高校相同学科前10名,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名列第1名;在2005年由国家人事部组织的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工作中,北京理工参评博士后流动站“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排名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名列第4。

学校有教职工3504名,共有专任教师1976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500人,教师中有全职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1人(其中长期项目6人、短期项目2人、青年项目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19人,教育部“新世纪(含跨世纪)优秀人才”92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6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7人,博士生导师500余人。此外,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2个。

北京理工大学每年承担科研项目超过1000项,科研经费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如2008年、2009年科技总经费连续突破10亿元,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北京理工大学牵头研制的仿人机器人“汇童”和学校机械与车辆学院完成的纯电动汽车设计和研制,被评选选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十一五”以来,学校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60周年国庆阅兵的30个装备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种装备的设计和研制。

作为中国高技术人才尤其是国防高级人才的摇篮,北京理工大学创造了新中国多个第一:

1956年,诞生中国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设备,经邮电部的批准,北京理工大学使用电视一频道,电视发射机频率为49.75兆赫,从此北京理工大学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视第一频道使用权,让“中国电视第一频道”永久落户北京理工大学。

1958年,中国“第一枚现代火箭”(代号为“505”的“东方1号”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制成功。9月8日下午中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在河北省宣化靶场发射升空。

1958年,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在北京理工诞生。

1959年,中国第一辆坦克(L/ZTZ-1959,即59式中型坦克)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

1962年,参与研制中国第一辆轻型坦克(L/ZTQ-1962,即62式轻型坦克),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在北京理工大学研制成功(265-I型反坦克导弹,J-201/202型反坦克导弹,红箭-73)。

2008年,自主研制的“2008北京奥运纯电动客车BK6122EV”从北京理工大学驶出。

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征三号”大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神舟飞船”系统,包括七大系统即: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航天测控与通信、着陆场,北京理工大学校友是其中一重要的骨干力量,“神舟”飞船的三个系统总设计师、三个系统副总设计师同出于北京理工大学,他们是:

北京理工大学还培养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主设计师、雷达设计专家王小谟院士,火炸药专家徐更光院士、雷达专家毛二可院士、光学专家周立伟院士、火箭发动机专家崔国良院士、轻武器专家朵英贤院士、火箭导弹发射技术专家黄先祥院士,特种车辆专家苏哲子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戚元靖、中科院院士吴一戎等两院院士和被誉为“中国地热学之父”的任湘、大科学工程“HT-7U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项目总工程师翁佩德等著名科学家。

学校坚持以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需要为导向,曾研制和创造了多个新中国第一:1956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并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视第一频道使用权;1958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同年还研制出中国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并发射成功;1959年,研制出中国第一辆轻型坦克,并装备军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和中国第一台20公里远程照相机,并先后装备军队。“十五”以来,学校科研工作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按照“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在许多优势领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任务。经过长期的奋斗和积累,学校在空间自适应光学、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

校徽周围标明了由赵朴初先生题字的“北京理工大学”中文字体及英文翻译。

发展国防科技是学校的使命,也是学校的特色,发展国防科技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保家卫国,是为了和平。标志最下方是勇猛的鹰,展翅高飞,到顶端演变成口衔橄榄枝的白鸽,寓意和平是建立在自己强大的基础上,热爱和平是学校永恒的追求 。

标志下方的宝塔山和延河大桥以及1940的字样,表示北京理工大学源自1940年由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的根在陕西延安。

从1940年,在延安诞生为抗战建国服务,到21世纪的今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从露天课堂、吃住窑洞,到现代化校区、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正承载着光荣与梦想。面向未来,学校将牢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的嘱托,树立“引领之雄心、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突出国防科技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优秀的北理工文化,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