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强基计划”横空出世,实行了十余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模式退出招生舞台。强基计划目前已实施两年,根据实际招生、备考情况,罗列了强基计划的优劣势。
一、强基计划优势
1、一等院校招生
2020年是强基计划元年,首批参与强基计划的是36所双一流A类院校,也就是说,只有中国最好的一批院校才有资格参与强基招生。
2、降分录取
单从分数上来看,大多数院校的强基入围分数都要比统招提档分数低10分到20分,高考分数也是强基计划唯一的入围标准。
“一分一楼道”,参加强基可能就领先了一整栋楼的人。其实能入围的人,高考分数不会有太大差距,这时候决定命运的就变成了校测。在校测中发挥地好一些,完全可以相对低分进名校。
综合成绩=高考成绩 x 85% + 校测成绩X 15%(南开大学高考成绩占90%,校测占10%)。
3、保硕直博
各院校在强基计划中设计了自己的本硕博衔接制度,大体上,只要能通过所有考核留在强基班,基本上都可以保硕甚至直博。直博的话就意味着上完本科直接攻读博士,从本科入学到博士毕业,有可能短短6年就完事了,这也是强基计划最吸引人的地方。现在这个环境下,考研,尤其是考一个名校的研,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就更别提考博了。
不过也要注意,无论是保硕还是直博,都只能保本校的,去其他院校就只能硬考了。
4、招生人数多
在强基计划中,中国农业大学等招生最少的院校,招生计划定为了30人;招生多的如南京大学等院校将招生计划定在了210人。清北两校未公布招生计划,但清华实招939人,北大实招842人。大多数院校招生计划都在100人到200人之间。36所院校招生总规模在6000以上。
在特招中,这算是规模很大的了,而且因为专业等种种原因,绝大多数院校都没有招满,所以这个名额是够用的。
二、强基计划劣势
1、专业冷门
强基计划的定位是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所以各强基院校均是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理基础科学等。
物理类: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地球与空间物理学、理论与应用力学、工程力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等。
化学类:化学、化学生物学、应用化学等。
生物学类:生物科学、生物信息、生物技术、生态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科学。
医学类:基础医学、生物医学科学等。
历史学类:中国史、世界史、历史学等。
哲学类:哲学、宗教学等。
古文字学类: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
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非常偏向理论的专业,应用性较差,对口工作一般是科研、学术研究或是教师行业,就业面比较窄,相关行业薪资待遇也比较差。
这也是强基计划招生困难最根本的原因。
但强基计划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此,所以金融财会计算机那些热门专业短期内很难进入强基计划。
2、锁档
强基计划录取在提前批之前,一旦被强基院校录取,你的学籍档案就会被锁定,其他院校及之后的各批次都无法查看到你的档案,也就无法录取你了。
也就是说,一旦被某一所强基院校录取,你就只能选择去上这所院校这个专业,或者复读。而复读的话,可能造成学籍档案混乱,被院校录取但不去报到这种行为,在有些省份甚至可能被计入诚信档案,这种选择浪费年华,而且风险也比较大。
这种有点绑架录取的做法也是最令人诟病的政策之一。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参加校测。不参加校测也就不会被录取,对其他批次的录取也没有影响。所以这也造成很多院校的校测考场冷冷清清。
3、限报
限报表现在限报院校和限报专业两个方面。
在专业上,考生报考专业的数量和类别都是有限制的,但基本上考生也都有选择的余地。这项政策无可厚非。
但在院校上,考生只可报考一所强基院校,这就给了考生很大的限制,严重影响了考生的选择。但不同特招方式间可以兼报。
4、不能转专业
原则上,强基生入校后本科阶段不能转专业,有些学校有一些政策,允许强基生在同专业中转换不同的研究方向,但可转范围很小。
5、动态进出
并不是说成功被强基计划录取,屁股坐在强基班的椅子上就万事大吉了。各院校的强基班都会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不通过的会被退出强基计划,转入同专业普通班继续学习,而这时依旧是不可以转专业的。
所以如果被退出强基计划,损失是很大的,即失去了一切优惠的待遇,又没有得到转专业的权利,就读的还是一个“不太好”的专业。
有人出去自然就会有人进来,普通班的学生在经过自愿报名、教授推荐、考核通过等一系列操作后,也是可以进入强基班学习的,并享有一切强基计划所提供的优惠政策。
声明:本文由自主选拔在线(微信公众号:zizzsw)整理编辑,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