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启事发布以来,自主选拔在线(ID:zizzsw)收到了诸多同学们的投稿。有才华横溢的学生,有“授人玫瑰,留有余香”乐于分享的家长,也有分享教学经验的老师。期待收到更多的来稿哟~
本篇刊登的是来自清华大学2021级新生曹骁扬同学投稿优秀作文,一起来看!
作者简介
曹骁扬,毕业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现为清华大学2021级新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多次获得竞赛奖励,参加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暑期学校、清华大学工程挑战赛、北京大学寒假学堂, 并获得优秀营员及良好营员评级。
科技锐山河,人文顾世间
—— 清华大学2021级新生 曹骁扬
“天问”、“墨子”、“嫦娥”、“悟空”… … 当一个个古老词语跨越岁月,与最新科技成果相融合;当弥漫的古香与现代科技的锋锐难分彼此,水乳交融,人文摆脱了时代的桎梏,容光焕发,科技也退下了严肃的外衣,儒雅和善。
诚然,科技与人文虽各有所长,却又难分彼此,相辅相成。无论是文艺复兴时蓬勃发展的艺术,引发了科技的萌芽,还是现代高度发达的科技,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温床,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两者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两者必须齐头并进,携手同行。
《三体》作者刘慈欣曾在书中写道:思想的解放必然会带来技术的进步。而人文主义的火苗正是启迪思想的利器,纵观古今,莫不如是,郑和七下西洋,带回无数异国见闻与文化,令思想由一国延伸至无垠大海与彼岸诸国,打破了思想的藩篱。由此,火铳、“火龙出水”二级火箭等科技成果接踵而至,使早期明朝获得了世界领先的科技实力。而再观欧洲,结束了中世纪数百年压抑后,思想不再受宗教的束缚,为此涌现出无数科技成果:经典力学、微积分……使科学结束了近千年的胶着徘徊, 迈向了康庄大道, 守住了人文的高地,科技也必会迎来“风吹云雾散, 天阔月徐行”的豁然开朗。
而科技之于人文,也有着难以磨灭的深刻影响,身处一个食不果腹的乱世,或许能创作出少数流传后世的经典,可人文思想的大规模进步却必然不会发生。余秋雨曾言:人们对于文化的发展有着共识,即必需要有稳定的环境,开明的氛围与生活的志趣。科技,正式提供这一切的有力保障。工业革命后,西方的生产力大幅提升,远离了饥饿与疾病的人们开始对社会、对世界的思考,马克思主义,资本论等指导后世的鸿篇巨作自此产生。由此观之,若是失去了人文,科技便如同断线的风筝,摇摇摆摆,不知前路;失去了科技,人文便似无舵的航船,颠颠簸簸,没有方向,只有两者并重,才能充分发展,兼备对当下严谨的求知与未来无垠的可能。
科技兴国,人文振邦,二者合一,才能担起心中热望,方得身前山河无恙,身后你我皆安。
声明:本文由自主选拔在线(微信公众号:zizzsw)综合整理,信息来源于用户投稿,转载请申请授权并标明完整准确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