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呼应党中央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出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21年10月正式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
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是新闻学院建设双一流、提升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工作立足于: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国家对外传播实践与科研人才,围绕国家对外传播实践需求开展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为国家对外传播工作贡献切实可行的战略和策略建议,助推国家对外传播实践,助力我国构建良好国家形象。
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汇聚二十多位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其中绝大多数拥有海外顶尖名校学历背景),同时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在国际政治、外语等方面的一流教学资源,形成一支国际一流学者领衔、中青年骨干学者为主、主流媒体专家支持的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团队。所有师资均可开设全英文专业课程,多名教师具有主流媒体国际新闻与传播从业经验。主要师资包括:张迪(系主任)、钟新、赵永华、王莉丽、李沁、潘曙雅、陈继静。
多年以来,人大新闻学院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置于整体培养工作的重要位置,已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在正式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前,新闻学院已通过多年的“新闻-国际政治”实验班、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等成功培养600余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多数毕业生进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等工作。
目前,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下设多个国际传播本硕博项目,包括: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一带一路”全球传播全英文硕士项目、全英文国际新闻本科项目、国际传播博士项目。在2022年,还将开设以法语和西班牙语为侧重的国际传播本科项目。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在读“国小新”的就读感受吧!
就读体验
2020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 林姗蓉(高中毕业于福州第一中学)
来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之前,我认知的“国际新闻”,大概是原本中文的课程用英文上一遍、原本中文的新闻英文写一遍。但一年的学习后才发现,“国际新闻与传播”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责任也远比这重。
在云南怒江,我们看到“乡村振兴”“非遗传承”这些宏大字眼背后鲜活具体的人与事,参与了对外稿件的报道过程,体悟到了深入一线、了解国情对我国的国际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性。在国情教育讲座中,我不仅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述看到了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也深切感受到了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国际新闻传播学子担负的时代使命。一年扎实的专业课程学习,不仅锻炼了我的多媒体能力,也让我意识到了对外报道在内容、角度、文字技巧等方面可以提高之处。而到新华社等央媒的实习机会,也让我有幸近距离地感受新华社的工作氛围,为“国社”运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以说,在国际新闻与传播系的这一年,不仅让我收获新知、飞速成长,更让我开拓眼界、重省自我。能成为人大“国小新”的一员,我感到非常荣幸。
2020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 潘子怡(高中毕业于宁夏银川一中)
怀揣着要“讲好中国故事”的热情,我报考国新项目,在这里的学习生活让我收获满满。国新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新闻学院所有的学硕课程,这些课程都让我获益匪浅,也让我对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学院还为国新班专门开设了新闻消息、评论、特稿写作课程,为我们提供新闻实务方面的培养,以帮助大家更快适应之后的工作。
其次,云南的国情实践活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全班同学在云南沉浸地体验了新闻一线记者的工作状态,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深入云南脱贫一线,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并根据自己的体验完成新闻报道。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对外传播工作,并在与前线记者老师的沟通交流中,更进一步思考目前对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2019级国际新闻全英文班李骞(高中毕业于四川省简阳中学)
在国新班意外地收获了自己很喜欢的一些东西。一方面是能够学习到新闻专业的知识,会学习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比如数字传播技术应用和传播理论等;也会有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比如英语新闻消息、英语新闻特稿和英语新闻评论等。另一方面是能够接触到外语专业的一些内容。我们会学习文学,学习小说、诗歌和戏剧,而这些恰好是我很感兴趣的内容。我们还会学习笔译、口译等课程,和新闻的一些课程恰好是相辅相成的。
在国际新闻班学习最大的感触是,我们在努力学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真的开始学习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件既日常、又非常困难、同时对于整个国家而言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一边发现很多问题,一边思考新的出路。我觉得这是在国际新闻班学习的魅力所在,也是新闻学子与社会的共鸣所在。
2019级国际新闻全英文班乐巍旸(高中毕业于南昌市外国语学校)
非常开心能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加入国际新闻实验班。其实从进入大学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将语言和更广阔的世界结合起来。我非常赞同“语言是沟通桥梁”这句话,也很喜欢与人交流,所以当有机会参与国际新闻传播相关项目时,我感觉这是我在大学里真正想获得的东西。在这里,我有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比如参加使馆和对外传播媒体活动、用英语学习传播理论等。最开始我对国际新闻传播的概念非常模糊,似乎只需要用英语播报新闻就够了。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用外语传播是困难也是挑战,而国际传播的本质远不止于此语言障碍。国际关系、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文化、公共外交等更多议题浮出水面。我逐渐明白我们站在学科交织点上,我们是在用多学科的知识让全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了解中国的故事。不论是个人出国交流、品牌全球推广还是面向全球的国家形象塑造,国际新闻传播工作都与此息息相关。在这里,我真正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2021级国际新闻全英文班蒋涵妮(高中毕业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
进入国新班学习,第一个感觉是:格局。国际新闻拥有国际视野,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有英语的基础知识和语音语调方面的学习,也有很多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世界文明史的课程,提高了我对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理解和认知。以这样的方式培育出来的“国际大格局”是成为优秀新闻人的必备素养,令我终身受益。
第二个感觉是:与时俱进。国际新闻着眼于国际实时事务,特别是前段时间去旁听的前沿纵深会议,对于国际事务的剖析和思考,让我更加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前景,提升我对于国际事务的理解与认知。
第三个感觉是:视野。抛开功利的角度,国际新闻能够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是英语方面的进益和成就,它更能够带给人的客观和全局的视野,让我们在做新闻报道时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中去看去思考去报道,从而实现更有前途的发展。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由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zizzsw)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