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多措并举促进青年群体就业的提案》,建议适度延长保留应届毕业生资格时限,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对部分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要求应届毕业生须为当年毕业的做法予以纠正。
什么是“应届生”?
应届生的分类可包括当年应届毕业生和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当年应届毕业生即处于国家统一招生的高校学生在学最后一年,即将毕业但还没拿到毕业证的学生;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即已经拿到毕业证,但处于择业期内的学生。一般来说,国家规定的择业期为2年,部分地方延长至3年。
“应届生”身份存在本身,是国家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毕业生就业。随着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应届生”身份政策对拓宽就业渠道、稳就业、保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应届生”,有多香?
据华图教育联席总裁郑文照指出,应届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极具竞争力。2019年-2021年中应届生招考人数占比一直在45%-60%之间,有将近一半的岗位作为应届生身份都是可以报考的。在2023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计划中,更是设置了2.5万个计划专门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录占比为近年来最高。
除了公务员考试以外,近年来不少企事业单位招聘正向应届生倾斜。其中,国企招聘高校毕业生力度之大最为显著。
2022年6月,国资委召开国资央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部署视频会,会议要求国资国企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要在去年基础上有更大的增幅,并提出在落实秋招和春招的基础上,尽快集中启动夏季招聘。截至8月31日,全国国有企业年度招录高校毕业生超过76万人,同比增长23.4%。
“应届生”身份是否要没了?
然而,“应届生”身份既是保护,也是威胁。
一方面,“应届生”身份仿佛有“光环”加持,为毕业生提供一条“体制内”的通路;另一方面,“应届生”的存在为选择“慢就业”、灵活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堵上一道大门。
2022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胡卫从保障平等就业的角度,呼吁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他认为招聘时限制应聘生身份,既不利于离职再就业人员的重新就业,也阻碍了超过择业期的往届毕业生的求职。
2023年3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介绍,随着经济运行整体好转,2023年就业形势将持续回暖,保持总体稳定。但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然而片面强调“应届毕业生”的身份,限制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可能性,或许并不足以化解就业难题。如何帮助大学生度过毕业后的工资低、工作难的“艰苦岁月”,给予应届毕业生更多的容错空间,或许才是“应届生”相关举措实施的应有之义。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由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zizzsw)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