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拔在线安徽站

登录 | 注册

安徽2025届高三收藏!全国名校开学模考作文题精选(附范文)

2024-09-23 11:55|编辑: 山丫老师|阅读: 20

摘要

本文为安徽2025届高三学生提供了全国名校开学模考的作文题目及范文精选。这些作文题目设计独特,富有挑战性,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分析题目背后的含义和写作要点,学生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为助力安徽2025届高三学子迎接新学期的挑战,本文精心挑选了全国名校开学模考的作文题目及范文。这些作文题目涵盖了多样的主题和风格,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写作能力。快来和皖考圈一起学习一下作文思路和优秀范文吧~

资料免费领取:《2025高考热点作文素材汇编》

作文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决策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问题意识:互联网与科学决策

这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强调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而同时,当我们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时,我们产生的观念与做出的选择,也就无法避免不被这些信息影响。由此,第二句承接第一句,提出思考,被各种信息裹挟、影响而做出决策,是否意味着我们做出选择越来越容易,这些决策是否就一定科学、合理呢?

从表面上看,互联网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和数据,理论上这应该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简单。信息的丰富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一个挑战。此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也常常受到质疑,这可能会误导决策者,导致决策失误。

但不管怎么说,人工智能时代,决策的难易与正确与否,并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手段或信息推送,毕竟提供信息、筛选信息只是丰富选择的客观条件,真正的选择与决策是要在真正了解自己的禀赋、兴趣、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决定一切的是主体是否真正的认识自己、是否善于妙用技术、是否能够兼顾情理做出判断和决策。

这是一道思辨性作文题,考生要对材料观点进行辩证思考,既可以选择同意材料的观点,即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突破自身局限,越来越容易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也可以反对材料的观点,即被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裹挟,我们可能会被误导做出错误决策,或者信息量太大、选择太多,反而因犹疑不决错失决策良机。也可以一分为二,辩证看待。

明确态度后,则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选角度探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海量信息,做出科学合理决策。如可从管理信息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有效管理信息,避免过载,从而提高决策质量;可以从筛选信息的角度,分析在众多信息中如何进行有效筛选和评估,以及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对决策的重要性;或者,也可以讨论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可能削弱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强调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的重要性。

参考立意:

1.人工智能并不能克服信息过载带来的决策干扰。

2.减少人工智能依赖,强化决策自主。

3.借助人工智能深度思考,降低决策难度。

【范文】

网络时代的决策迷思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决策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同置身于一个庞大的图书馆,只需轻点鼠标,无数的知识和观点便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全球的新闻动态,可以在线学习到各种专业知识,可以轻松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相信,在这个时代,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当我们沉浸在网络的海洋中,浏览着一条又一条的信息,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清晰地辨别出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哪些是虚假的、误导性的信息呢?当我们面对着无数的观点和意见,我们是否真的能够保持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影响,做出自己独立的决策呢?

我想,这并非易事。网络上的信息繁杂而庞大,要想在其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然而,这恰恰是我们很多人所缺乏的。我们往往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从而无法做出真正科学、合理的决策。

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他在网络上看到一种说法,认为投资某个股票一定会赚钱。他没有任何的投资经验,也没有对那个股票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因为看到了这样的信息,就盲目地投资了。结果,那个股票很快就下跌了,他损失惨重。这就是盲目相信网络信息的后果。

网络信息的泛滥,让我们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我们无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预测信息的传播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地对待网络信息,不能轻易地被信息所左右,更不能盲目地相信网络上的各种说法。

我们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有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需要有抵御外部压力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的海洋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做出真正科学、合理的决策。

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广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相反,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地对待网络信息,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文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朝背井离乡去,故乡再无春夏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教考衔接:故乡情怀

本题给出的材料“一朝背井离乡去,故乡再无春夏秋”,以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离乡与思乡情感的共鸣。这句话表面上描绘的是一个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仿佛失去了故乡四季更迭的体验,实则深刻揭示了离乡之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

从立意角度来看,可以深入挖掘以下几个方面:

乡愁与记忆:探讨乡愁作为一种文化情感,如何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印记。故乡的春夏秋冬,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变换,更是个人成长记忆、家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载体。离开故乡,意味着这些珍贵的记忆只能在心中回味,成为永恒的乡愁。

离别与归来:分析离别与归来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背井离乡是出于生活、学习、工作等多种原因,但无论走得多远,对故乡的思念始终如一。这种思念促使人们寻找归途,即使最终可能无法真正回到原点,但心灵的回归同样重要。

时间与距离:思考时间与距离如何影响人的情感与认知。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乡的面貌可能已发生变化,但记忆中的那份纯真与美好却永不褪色。同时,物理上的距离虽远,但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又让人们感觉彼此近在咫尺,这种矛盾与统一进一步丰富了乡愁的内涵。

根与归属:探讨故乡作为人的根与归属地的意义。无论身处何方,故乡都是人们心灵的港湾,是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的源泉。离开故乡,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挑战;而心中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则是对自我根源的确认与坚守。

综上所述,本题要求考生从材料出发,结合自身经历与感悟,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与阐述,展现对乡愁、离别、时间与归属等主题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参考立意:

1.故乡——我心安处是此乡。

2.故乡,我们心中最美的地方。

3.努力学习,回报故乡。

4.故乡滋养了我们的灵魂。

【范文】

心安处,即吾乡

有人说,“一朝背井离乡去,故乡再无春夏秋”。纵然一直在不断地行走,路过许多的城,遇见无数的风景,可心中最柔软的一处,依旧是那个叫作故乡的地方,即使春夏秋冬,只剩一个冬。每番风尘仆仆而归,只要走进故乡,皆能被一一拂去,回到浮世清欢,自在闲逸。

岁晚归乡,梅花早已零落满径,隐入尘土,不见芳踪。只余记忆中的那寒香如故,疏影依依。在桑梓旧年的印象里,青竹倒是仍然簇簇朝气,在溪涧边上绿枝斜斜。岁月在缓缓地流长,每次归来,亦要去寻一遍那些有着被时光淌过的痕迹的风景遗韵,细细与之叙旧。在自己看来,那些蔓草丛生的一砖一瓦皆是沉默的言语,岚烟连绵的一山一水亦如灵动的画卷。老宅旧巷,或断壁残垣,藏着旧时的风云人世。竹溪古榕,幽径花草,从前总与之相好为邻。

在这平凡的小村落里,藏着外界找不到的美好与温暖。从来到去,从离到归,只愿它们能安然无恙地存在着。纵然免不了人事的更改,只愿它们只老去那么一点点沧桑。最好是能在每次独临时,可以有着如以往同样的心绪便好。

还是恋极了暮色时的故乡,那炊烟袅袅,一派简朴如初的模样,且在心中长久安好着。临风而立,看着晚霞披在那些老宅子的黛瓦上,仿佛旧年的遗迹,浅浅古韵如初,不惊不扰。每至日落时分,总是习惯了静下来,一个人走到顶楼去好好享受那一日之中最喜欢的时刻。当故乡的风迎面拂过时,一念清闲。倒也时常庆幸,生长于这个与世无争的村落。无数次行遍乡径,走过阡陌,于须臾之间,悠悠恰逢故音。满目山河不改,只是岁序荏苒,在不知不觉中,流转得飞快。

曾留意过很多地方的夜晚,终不似故乡的夜那般安宁朴和。乡间的夜,星子澹澹,虫声四起,月光轻柔,清风入窗,吹动一帘乡愁。枕着月华而眠,仿佛又做起了年幼时那不谙世故的梦。也屡屡在清幽的月影下徘徊过,总觉幼时的无邪岁月,在忽来忽往的流年里,落了满地,无从捡拾,只能默默送离。

也许是当年的离开太义无反顾,以至如今总是念念昔归。却因年华尚好,心系远方,终难两全。但明月亦然知我,为何总对故乡的一切深深眷念着,又为何总是喜欢去重温那些被时光荒置遗忘的地方,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

不曾想过,原来小时候的寻常岁月光景,都成了长大后的乡愁。是那场打湿学堂的绵绵秋雨,是霞色暮晚里的炊烟人家,是桑梓旧径的竹坞梅林,也是古榕树下的追逐嬉闹……自从离开故里,所有地方,只作天涯。这些年,无论走得多远,终不忘云烟深处,山水环绕的故乡。

作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我听过一个较为巧妙的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对于“阅读的意义”,你有怎样的体验、思考和认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700字。

【审题立意】

教考衔接:阅读的意义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本题材料主要分析阅读的“表象”是:记住书中的文字内容;阅读的“实质”是:积淀成为思想。阅读的实质命题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了如下的类比推理过程:人:吃很多食物——记不起吃过什么——一部分成长为骨肉。人:读了很多书——大部分被忘记——至少有部分积淀成为情感、思想、精神——影响着我们情感、思想、精神、文化等的改变——最终成为我们身上流淌出来的文化血脉。很显然,阅读(读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记住了多少文字上的内容,而在于这些内容有多少成为我们情感、思想、精神、文化的养分,对我们的情感、思想、精神、文化起着渐进的推动、促进、发展的作用。从表象上看似乎是记忆内容的消失,其实质是阅读(读书)的作用在开始凝聚、发挥,最终汇成改变我们的主观世界的力量。

我们可以跳出“象内”,作些“象外”的思考:我们在学校读书,实在不是死记知识,死学文化,而是让这此知识和文化活化并成长为能力,成为我们生活的本领;我们在社会中学习,实在不是死记经验,死记方法,而是让这些经验与方法活化并成长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近贤或向善的过程中,实在不是见了多少贤人,懂得哪些“善”,而是让这些“贤”和“善”活化并成长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我们自己……思考无限,思考有源,作为语文作文题我们可以作“象内”构思,中心是透过阅读的“表象”揭示其“实质”。还可以将触角伸向社会,谈更多的感悟与思想。

参考立意:

1.谈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2.阅读填补人生的空白。

3.反对“读书浅薄论”。

4.学习是一个由外而内积淀、内化的过程。

【范文】

汲取成长所需的营养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往今来,读书的好处为人们所重视,有人“学而优则仕”,有人“满腹经纶”走上“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道路……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读书的好处在于增加了我们做事的成功率,改善了生活的质量。

三国时期的大将吕蒙,行伍出身,不重视文化的学习,行文时,常常要他人捉刀。经过主君孙权的劝导,吕蒙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从此手不释卷,成为了一代儒将,连东吴的智囊鲁肃都对他“刮目相待”。后来的事实证明,荆州之战的胜利,擒获“武圣”关羽,离不开吕蒙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他的韬略离不开平时的读书。由此可见,一个人行事的成功率高低,与他的对读书,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鲜花和掌声面前,一代伟人没有迷失方向,自始至终对读书保持着热枕。牛顿的话语告诉我们,渊博的知识能让我们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读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不乏对读书,对知识缺乏认知的人,《今日说法》中我们反复看到农民工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最终讨薪无果;屠户不知道往牛肉里掺“巴西疯牛肉”是犯法的;某父母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身心,也将自己送进了班房……对书本,对知识的零解读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他们奔波在讨薪的路上,当他们面对高墙电网时,幸福,从何谈起?高质量的生活,从何谈起?

读书,让我们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读书,让我们感知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无奈;读书,让我们感悟到“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

读书的好处在于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它填补了我们人生中的空白,让我们不至于在大好的年华里无所事事,从书本中,我们学会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汲取成长所需的营养。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充分认识到读书对改善生活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作文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尤为注重个人的自我体验,越来越频繁地维护所谓的自我权益,但这样是否也丧失了一些东西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问题意识:是否丧失一些东西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试题材料首先陈述了当下社会,人们逐渐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而越来越重视自我体验这一社会现实。然后,进一步针对某些过度频繁,或只知维护自我权益的心理进行反思。自我,似乎常常是与他人并列讨论的两者。而过分重视自我权益,也就意味着自我的极度膨胀与他人的不断让步。所以,可以说,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都是人类的进步,因为人们不再允许自己的任何利益被侵犯,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每个人都需要对自身有更严格的要求,因为你的一点错误可能会因影响别人的权益而受到指责或者承担更严重的后果。

但过分关注个人利益或权益,而丧失掉了对他人一定的容忍力,比如:在公共场所对幼儿的零容忍,在公共场所“发疯”式发泄不满,在家庭关系中追求绝对的公平,对社会生活中的细微矛盾动辄投诉的行为,让整个社会缺少了温情,人和人的关系更激烈紧绷,缺乏柔性的缓冲空间。

写作时,考生应当把立意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过度追求个人权益而丧失的东西上,比如:宽容忍耐、换位思考、吃亏可能是福、互相理解等。对此,行文中首先可以适当肯定自我意识觉醒的积极影响,比如会让我们更有自信,更容易悦纳自我。然后再根据材料所述引出写作重点——过度重视自我权益的不利影响。对此,可以借助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实案例说明道理,比如高铁霸座现象等等,强调唯自我中心论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此外,还可进一步深入说明,这些不利影响也会危及自身,比如让我们夜郎自大,画地为牢等等。

参考立意:

1.追求自我权益,但莫要过度反应。

2.学会换位思考,共建和谐家园。

3.自我中心主义不可取,互帮互让是正道。

4.今日对别人的宽容,他日是对自己的原谅。

【范文】

在关注自我中修炼,于融入时实现价值

不可否认,当代大部分年轻人更关注自我成长,许多人往往会选择与热闹喧嚣隔离,主动去往一个偏僻的角落,修心修身,让自己的思想成熟,让自我茁壮成长。然而,过度频繁地维护自我,未必能让我们心想事成,反而可能会让我们失去更多东西。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自我,更应该主动投入轰轰烈烈的生活,融入社会,怀抱一团热情,克勤克俭,让自己服务社会,让自我实现价值。

人是独立的个体。作为个体,人的成长需要依靠自我成就。关注自我成长,是让自己形成独立人格、把自己锻造成才的重要途径。王阳明远离热热闹闹的俗世,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于贵州龙场这一穷乡僻壤,日夜反省,终悟大道。退居偏僻而安静的龙场,与喧嚣隔离,这一选择给王阳明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提供了契机。南阳茅庐之于诸葛亮,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瓦尔登湖之于梭罗,其实都是他们省视自我、静心修炼的“隔离”之所,让他们在对生活反刍咀嚼、对自我反省剖析中,实现了思想的升华、精神的超越。

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毕竟是集体的一份子,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独立的个体,必须放到社会的熔炉中去淬炼、摔打,才能变得更强大。王阳明就明白这个道理,他龙场所悟之道就包括一点——“在事上磨”。所谓在事上磨,就是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与社会相碰撞,与集体相融合,在碰撞与融合中,把自己这块“真金”,放在火中熔炼,从而矫正认知、提升能力、丰富经验。王阳明正是这样做的,他于龙场悟道后,扫荡江西盗寇,平定宁王之乱,在尘世的喧嚣中,让自己的才干得到提升和验证。

也只有融入集体、走进社会,才能让优秀的个体展现才华,实现社会价值。正如贾岛所言,即使自己是“十年磨一剑”,但毕竟“霜刃未曾试”,只有“今日把示君”,扫清了人间“不平事”,才能证明此剑的锋利,也才能让这把剑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作为“利器”的价值,不然,只把它藏在箱匣之中,再锋利的宝剑也只是废铁一块。试想,如果姜太公不离渭水,谢安不出东山,怎成千古名相?

其实,没有一个个独立强大的个体,怎能有团结强大的集体?不融入集体和生活,怎能锤炼出强大的个体?我们当代青年,既要关注自我成长,保证人格之独立,加强个人之修养,又要积极主动地入世,融入火热的生活,拥有一份心怀天下的胸襟。

愿我辈青年,在关注自我中修炼,把自己打造成材;于融入时心肠滚热,以实现社会价值。

作文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附加值”原本是经济学术语,指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基础上的新价值,如产品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情绪感受。随着社会发展,“附加值”渗入到了各个领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一种额外的收获,一种超越预期的体验,或者是一种精神上的增益。对于“附加值”,有人认为应该讲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更稳定、持久;也有人认为应该提前规划,主动追求更能激发潜能,保持动力。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和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概念思辨:如何看待附加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解释了“附加值”这一概念的本来意义。附加价值,一般用于产品制作,意指是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但此次作文题所要探讨的“附加值”,而是抽取出其抽象意义,探讨我们生命中超出预期的意外之喜、额外收获。而材料第二段,这对于如何收获“附加值”进行了探讨,展现了不同人对此的不同态度。有人认为无须汲汲以求“附加值”,只要认真对待,必然会有水到渠成的意外之喜;也有人认为努力尝试超越自我,一开始就将追究“附加值”纳入规划范围,或许更能激发潜能,获取“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收获。

而写作的重心,就应当放在如何追求人生“附加值”上。对此,行文中首先可以说明人生“附加值”的概念内涵,其对于我们成长进步的积极意义等。然后,再进一步针对材料第二部分的讨论,针对如何获取人生“附加值”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可以强调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说明无心插柳的事多了,正好提供期待之外的另一番乐趣。然后,可以从如何行动方面进行论述,说明只有过好平日时常,注重日常积累,才能为收获附加值蓄力,才有可能感受到“意外之喜”。

立意示例:

(1)可选立意角度。

①偏重于强调主观。追求“附加值”应主动出击,主动而为;但文中应有辩证说理,强调不可乱作为,而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主动而为。

②偏重于强调客观。追求“附加值”应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但文中亦应有辩证说理,强调不可一味追求“躺平”,应体现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③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强调追求“附加值”,既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又要主动出击,主动而为。同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

(2)立意层级

①高远立意。由此及彼,能从探讨追求产品的“附加值”上升到探讨追求人、国家乃至人类的“附加值”。

②深层立意,由此及彼,能从探讨追求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到探讨追求其他领域的“附加值”。

③常规立意。就事论事,探讨如何追求提高产品(或其它领域)精神层面的“附加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④浅层立意。就事论事,仅探讨如何追求产品的“附加值”,无深化,亦无升华。

优秀标题:

《问渠哪得“附加值”,唯有踔厉平心来》

《万事有规划,“附加”碗里来》

《持平和心与准规划,为获“附加值”赋能》

《于顺其自然中,主动追求附加值》

《顺其自然以为固本,主动追求赢“附加”》

《顺自然与规划并具,为人生道路“附加”》

【范文】

问渠哪得“附加值”,唯有踔厉平心来

“附加值”本指原有价值之外的新价值,即“附加值”是一种额外的收获。“附加”一词,有附和加两义,既表明了它的附属地位,同时表明了“新增加”这层含义。不论何时何地,“附加值“本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之物。依我之见,纵使其如渠中水般从流自然,吾侪乃应持追求之姿踔厉奋发,最终也要平心静气接受结局。

行善始善终之事,获水到渠成之喜。

“附加值”原就是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意外之喜,既如此,何不先以“山重水复“的决心将事做得尽善尽美?揆古,苏东坡仕途失意,接连遭贬。他选择躬亲尽职:既然要做官,就做得尽善尽美罢。他关心民生,修筑水利造福于民,可谓官中典范。而不论是百姓对他的爱戴,抑或流芳千古的美名,不都是任官一职善始善终“春色满园关不住”后出墙的那一枝红杏吗?惟有将原有价值变得名副其实,才有可能迎得“附加值”的惊喜。

持主动追求之姿,踔厉奋发,激发潜力。

纵使“附加值”并不一定可求,但吾侪青年仍应秉持主动追求的心理。所谓既无“乘风破浪”之志,怎会有“直挂云帆”之姿呢?酌今,“蝶后”张雨霏正是秉持追求更好,勇于超越的态度,日复一日在黑夜中燃烧肌肉,才有了蝶变之后的荣耀。对于她来说,金牌与冠军本是“附加值”一样的存在,对自我实力的提升与证明才是“原有价值”。为了追求“附加值”,为了国家的荣光,她踔厉奋发,挑战自我,才成了泳坛蝶后。

纵使尽力追求,我们也应明其自然之理,平心静气接受“附加值”的缺席。

“生命终究各归其途,只要安心就好。”李娟在《冬牧场》里如是写道。追求“附加值”而非强求“附加值”,纵使结局并非所期望那般好,但追求的过程已足已让人心安。如今考试不也如此吗?应试教育让人过分地看重分数。但分数,不过也只是学业中的“附加值”。你追求了,努力了,那么你的“原有价值”便得到了最好体现。至于分数如何,我们都应平心接受,毕竟“附加值”本就不是最重要的。追求奋发,平心静气,“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问渠哪得“附加值”?惟有踔厉平心来。追求“附加值”不是结局,是态度与热情,是过程与理想。踔厉奋发,仰首前行,你追求过程中的天寒地冻,路遥车远,不论何时何地,结局如何,便是最好的“附加值”。

作文六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汉语里有“容错”和“容错率”两个词语。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率:指允许错误出现的范围和概率。容错率越高,对效果的影响越小,容错率越低,对效果的影响越大。

材料二: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同时,古人讲,“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责备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没有了以往“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上述材料谈的是“容错”的话题,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你认为怎样的做法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呢?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题目情境内容由两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主要是提出并阐释两个概念——“容错”与“容错率”,并对容错率对效果的影响做了解说。第二则材料主要是罗列具体的事例来阐释第一则材料的内涵,即“容错”的价值。综合起来,前者是“容错”与“容错率”在理论层面的阐释,后者是其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也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所谓“容错”,意指对错误的容纳,对犯错者的宽容,也即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体现出的是宽广的、包容的意识,可以为人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适用于容错机制,这里的“错”不是一般性的违法乱纪,而是非主观性错误,是在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的错误。所以“容错”须有度,要正确界定小失误、小错误和重大错误的区别,不同性质的“错”要区别对待,如小失误、小过失,应当以宽松包容的态度来处理,而对于严重违反政治纪律、不了解情况就信口开河、甚至别有用心的错误言论,在社会上造成严重影响的,就不应该是宽容了,必须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因此,考生在审题时主要是围绕“容错”与否展现的“道理”和“矛盾”来展开思考,可以阐释“容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阐释“不容错”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可以阐释“容错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根据“容错”主体的不同来进行思考,主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个体或集体。

本题的任务指令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作文话题的确定:要求考生以“容错”为话题进行思考。(2)写作重点在于:“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同时,从“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可以看出,考生需要在“容错”和“不容错”之间进行比较权衡。(3)对写作内容加以限制:要“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感受的角度出发”。(4)“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说明文体限制为议论文。本题通过对“容错”的理论阐释和事例的列举,引导考生对“容错”与否产生更富思辨性的认知。但是无论考生选择“容错”还是“不容错”,前提只有一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行文构思上,可以列举不同人对于“错误”的态度,在思辨中引出自己的观点,可采用“有人认为……有人认为……而我认为……”的方式凸显自己的观点;接着阐释“容错”的概念,分析错误的类型或原因,明确“容错”的意义,可以立足历史,观望当下结合各领域,但凡能体现“容错”利于自己、他人或团体的成长的事例都可以作为事例;然后从怎么做的角度分析“容错”后的做法,最后收束全篇。

【立意】

1.容错有度,才能助力成长。

2.工作精益求精,生活海纳百川。

3.怀容错大度之心,赏海阔天空之景。

4.成长困难重重,应有容错之心。

【优秀作文】

合理容错,助力成长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可大可小,而容错是对待错误的一种态度。相较于孔子不能容冉有之错,我则认为,合理容错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容错需有度。有度的容错,可避免酿成大错,亦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所谓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的情况, 但容错一旦超出了限定范围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容错需有度。就如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一样,要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刚性。所谓“韧性”,就是法理不外乎人情,即包容那些危害不大且有特殊原因的错误。所谓“刚性”就是严格执法,对于那些严重危害公众利益且无悔改之心的错误,绝对不能容忍。面对学习中的错误也需容错,在学习中,我们要允许自己犯错误,不容错会让人畏首畏尾,甚至裹足不前。但是,容错绝不是我们学习中一再犯错偷懒的借口,要善于反思,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容错有度,才能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容错后需正确引导,使犯错者改正错误,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知错就改是人人称赞的美好品德,而我们也要给犯错者提供一个改错的机会,即容错;犯错后更需正确引导,使其改正错误,从而使其不断提升。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这些王侯将相,皆因能容他人之错而有所成就,而那些“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 的说法,则太过于绝对。如果一位将军因包容小错而受士兵爱戴,怎么就能说他不能掌兵呢?如果父母太过严厉苛刻,不能包容子女丝毫错误,又怎么能保证子女不逆反呢?所以,“慈”并不一定没有威严,而是需要容错,更能正确引导,从而使其改正错误,不断提升。

容错需一个公平公正的前提:容己之错,亦能容他人之失。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自己“宽容大度”,却对他人的错误过分苛责,甚至吹毛求疵。一位革命家曾说过,道德是用来律已的,而不是用来责人的。同样的道理,如果自己都不能保证不犯错,又怎能够要求别人做到尽善尽美呢!所以,我们不仅要合理包容自己的错误,也要包容他人之错,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皆会犯错,所以,容错很有必要,而合理容错更是不可或缺。只有容错有度,正确引导,容己容人,才能使其在改错中不断进步茁壮成才。

作文七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

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知不可为而为之”,语出《论语》,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这一个“是否”揭示了问题的两面性。材料目标:引导考生认清自己,反省自己;认清现实,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

如果简单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去给文章立意,不难得出结论,孔子将他的着力点放在“而为之”中的“为”这个字上。纵观孔子一生,他就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者,倾其毕生之力,践行仁政;周游列国,游说四方,虽“累累若丧家之犬”,却不改其志。孔子没有因为炎凉世态就失去信心,也没有因为政治风雨就逃避出世,相反他一直对所行之道充满信心,有毅力且坚定。虽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也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从没停止躬身行仁,仍然积极入世挽救世道,怀着社会责任心和忧患意识,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行“知其不可而为之”事。给我们的启示:在困境中,要拿出埋藏在内心的勇气,树立自信心和坚定的目标,肯定自己的能力,表现出积极进取、孜孜不倦的态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寻找脱离困境的方法。遇到困难而不为,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尽力而为起码能够减少失败率,从而增加成功的几率。

但材料中“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又使文意出现了一个转折,这里强调了量力而行的观点。因此在审题时,考生一定要全面审清题干,找准角度立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分为多种情况,比如,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做成的希望,或者希望很渺茫,那么这样的事我们当然要放弃,就好比“挟泰山以超北海”,超出人类能力范围的事我们就不要去做;但有些事看起来似乎难度很大,但通过我们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有希望做成的,而且它有意义,那么这样的事我们就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去尝试;甚至,有些事我们明明知道做不成,但它有价值,这个价值并非只是“经济”的考量,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的、文化的、精神意义的角度去考虑,那么我们也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我们的抗美援朝精神,明明知道冲上去就是送死,但为了不让后代打仗,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无数年轻战士仍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理清了这些,我们写作时就有了突破口。

具体写作时切忌面面俱到,那样反而论述不清楚,只要抓住其中一两点深入论述就能说清楚我们的观点。可以先界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含义;然后分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意义;最后分析在何种情况下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合理性。从而得出结论:鼓励“明知不可为而为”,但要考虑自身的力量是否能够“为”。

【立意】

1.“为”需结合自身实力。

2.量力而行是一种明智。

3.“知不可为而为之”,争取做到最好。

【优秀作文】

在泥潭里舞蹈

世上总有一些人,做事时“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

诚然,自身的力量在我们想要成功完成认定的事情时占据支配地位,但如果盲目地相信自己“认定”的事情,我们往往会落入狂妄的陷阱,失败的深渊。因此,做事时,我们不应忽视自身力量。

其实,“不可为”在当今社会往往有着两层含义。一是“不能为”,也就是“做不到”,我们往往受限于自身的能力,但这并不应该成为阻挡我们追寻脚步的障碍。正如史铁生在遭受肉体上的巨大打击之后,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开启了新的人生。个人能力的局限或许会影响我们的成败,但不能阻止我们的追求。

二是“不应为”,也就是那些触犯道德底线甚至法律的人,他们明知自己走在通向黑暗的路上,但为了一己私欲“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择手段追求财富或地位,这种病态的追求会使他们的欲望不断膨胀,最终注定灭亡。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我们自我实现的需求相背离,更与人类共同体的利益背道而驰。

但是,这是否证明了我们不应挑战自我的追求?

其实不然,王蒙曾言:“生命就是一场燃烧,是一场能量的释放。”每个人出生都没有能力,却背负着责任,是责任首先给了我们意义,我们才学会如何去追寻责任以外的东西。疫情期间,多少医护人员明明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小家庭,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了抗疫前线,这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有足够的力量,而是因为他们有“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这是他们生命的燃烧,是他们能量的释放。

因而,由此观之,自身的力量从来都不会成为我们实现自我的障碍。尼采赞颂人的生命意志,强大而不可阻挡,“知不可为而为之”是“知难为而为之”而非知“不应为而为之”。在我们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时,自身的能力决定了脚下的道路是否泥泞,但是我的目光始终向前,朝着人类命运共同前进的方向。

我们不知下一秒自己会不会死去,所以不要被自身所束缚。正如王尔德曾言:“不要虚掷你的美好时光,不要追求那些无知、平庸和低俗的东西。尽情去追求,什么都别错过。”的确,什么都别错过,哪怕是在泥潭里舞蹈,在镣铐下大笑。

作文八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指智慧、才智;仁,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勇,指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

振华中学各班将举行以“知·仁·勇”为主题的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中孔子说的是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有公心,去除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所以不会惧怕。《中庸》侧重强调的是智、仁、勇这三样品德,是天底下最重要的品德。由此可见,儒家传统道德中非常看重智、仁、勇,并认为这是成为君子的重要前提。欢迎关注语文考霸公众号:yuwenkaoba注意最后一句话,“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这就说明当代社会青年成长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考试可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进一步思考如何锤炼这三种品质,不断成长。

试题要求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写作时,可以首先解释清楚仁、智、勇这三个词语各自的内涵。比如,可说“知者不惑”指的是“不断地求取知识,以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而产生的困惑”;“仁者不忧”即为“真诚地待人如己,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而这里尤其要注意对“勇”要有正确的理解,从心灵的角度而言,勇是一种高度凝炼、高度升华了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是理性化的,也是持久的,不是凭一时意气用事的匹夫之勇。之后,应对三者关系进行适当的梳理。比如,可以说“智”是前提,只有智者才能拥有准确的辨识力,知道是非善恶,实现“仁”并不断追逐“勇”。也可说,“仁”是前提,可以从德与才的关系展开思辨分析,同时说明只有坚持“勇”才能在正确道路上不断提升“智”的水平。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在追逐仁智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2.仁是追求智的底线,勇是追求智的方式。

3.知、仁、勇,成长三部曲。

【优秀作文】

仁智勇兼顾,人格高境界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论语·子罕》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说,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这是孔子所说的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可见,我们若要成为有智慧,有仁德,有勇气的人,就必须达到这一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者不惑。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在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一位少年发现,加利福尼亚天气炎热,很多人还没有淘到金子,就已经渴死了。于是他便改去卖水,很多人都讥笑他。等他们淘到金子时,这位少年都已经是当地一个富翁了。可见,智慧可以让人找到机会,事倍功半,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如果只有智慧而不仁德,却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君不见化学博士制造毒品,有学问之人成为短信诈骗犯,骗走贫困学生的学费……等待他们的不是成功而是法律的制裁,牢狱之灾。可见,智慧用错了地方。

仁者不忧。善良的人不会感到忧虑,并以帮助他人为乐。齐国相国孟尝君叫门客去他的封地上收债,门客非但没让农民们交债,还将债契全部烧毁,当孟尝君问他为何没有收回债时,他却说:“我虽没有收回债,却帮助您买回了仁。”后来孟尝君落难时跑回封地生活,农民听说后都争先恐后迎接并保护孟尝君,这让他真正体会到仁义的价值。因此,仁义帮助他在成功路上得到双赢结果。但人如果只是心存仁德,而没有勇气付之实践,那仁义的价值无从谈起。可见,仁义还要加上勇气的帮衬,才能真正无忧无虑。

勇者不惧。“勇敢和坚决是美德的灵魂。”张海迪被称为是中国的“保尔”。小时患上重病,导致她高位截瘫,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不仅与病魔作斗争,还勤奋学习,用所学知识帮助周围的人;写作和翻译了许多作品,帮助人们励志。所以,勇气可以让人直面困难,得到战胜困难的信心,让成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但只有勇气而没有智慧,就只能鲁莽做事,不仅不会成功,还会适得其反。可见,勇者仍需智慧的帮忙。

看来,我们的时代青年应智慧、仁义和勇敢三者兼备,缺一不可,才可达到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仁义,让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尽力去帮助;勇气,让我们遇到困难时下定决心,不退缩不放弃;智慧,让我们做事情时,运用才智解决问题。

因此,让我们努力锻炼,让仁德智慧与勇敢三者倶备吧,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将弯路走直,让成功的长路越走越宽广。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作文九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中,有这么一段问话:“问:《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

问僧的人,是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有一次,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吧,小小的芥子,怎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反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此事?”

“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回答。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都存在哪里呢?”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起手,指着自己的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闻言,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以上故事中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虽是禅语,却也可以表明一种“个体与世界”的存在关系。世界至大,包含无数个体,正如高广的须弥山;个体虽小,却也可以如芥子纳须弥一样,怀抱世界。作为高三的学子,你们即将走出高中校园,走向更加广大的世界,那么小小的“你”和大大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关系?请你以“我与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从题旨上讲,意在引导考生思考个体与世界、时代的关系,隐含的意思在于考生对个体之外的世界有所关注、思考,继之以行动上的担当。

作文材料有两部分关键信息点。一是故事材料部分,意在阐明关键句“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的内涵,引出小与大、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二是引导语部分,意在限制话题范围,强调禅语“小”与“大”的关系,要运用在“我”与“世界”的关系上。同时,结合故事材料语和引导语部分,“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中显然更强调“芥子纳须弥”部分,而“怀抱世界”与情境指令“高三学子即将走向世界”,更是表明学子要对外在社会、世界有参与意识。

写作时可由概述故事引入话题,进而亮出观点。论证时可先论述“须弥藏芥子”,欢迎关注语文考霸公众号:yuwenkaoba论述每个人体都包含在世界之中,世界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我们要有个人与整体的关联意识;接着论述“芥子纳须弥”,可由鲁迅先生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引入,论证“我”会影响社会、甚至可以改变世界,说明个人应当有能动性,有担当意识;最后回到写作身份,作为即将迈入大学门槛、接触更广阔世界的青年,当充分认识“我”对于世界的意义,要胸怀世界,积极有为。

【立意】

1.放眼看世界,我辈需担责。

2.世界与我有关,我要改变世界。

3.胸怀世界,青年有为。

【优秀作文】

我与世界同在

苏子在《赤壁赋》中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将自我与世界对立起来,因而凸显出世界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天地间有无数“蜉蝣”,此即“须弥藏芥子”,而作为“芥子”的东坡居士最终走出思想的困惑,领悟到“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决定“共适”于天地山川,此之谓“芥子纳须弥”。

有“须弥藏芥子”的认知,虽不能体现出人类的大智慧,但至少反映出人有自知之明。在自然面前,有敬畏,知不足。之后,就产生了人类的分野:一类人悲观厌世,消极绝望;既然人生如此渺小,还不如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就如李白《将进酒》诗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另一类人则能以博大的胸怀积极拥抱世界,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既成就了自己,又影响了他人,更造福了世界。

作为高三学子,我们即将走出校园,告别狭小的“四角的天空”,面向广阔的社会。我们必然会面临人生的“岔道口”,做出人生的“二选一”。究竟是“芥子纳须弥”,还是“芥子”臣服于“须弥”,这考量着我们青年人的勇气与智慧。

小小的我面对着大大的世界,若说没有渺小的人生之叹,那是虚妄自大。其实,广藏“芥子”的“须弥山”,无须告别校园才能领略;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涯,早让我明白了自己“芥子”的身份。我以及我身边的每一位同学,谁人不是“芥子”?谁人不是被巍峨的“须弥山”所包藏?我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挑灯夜战”的目的不就是想逾越“须弥山”,从而将“须弥山”纳入眼底融于心里吗?可以想象,确切来说,根本就无需想象,当我跨出校园的大门,面向更广大的世界时,眼前的“须弥山”必定是高入云霄,甚至是伴有风雨雷电。

虽然我不能保证自己内心绝无忐忑,但我绝对可以保证自己已提前做好迎难而上的思想准备。将小小的我融入大大的世界,是我的人生理想;但我也知道,这绝非是口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若没有扎实的技能和充沛的知识,我的“融入”除了形式的“悲壮”,并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改变,所以,我以为,我们在“融入世界”之前,先要了解眼前这个世界,发现世界的本质,把握时代的脉动,避免因冲动鲁莽带来无谓的牺牲。只有与时代同呼吸,与世界同频共振,个人才能真正地与世界融为一体。

你我是高三学子,你我是新时代青年。世界需要无数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勇气、有智慧的有为青年,这是新时代对青年人的呼声。“须弥”深藏无数“芥子”,但谁能否认“芥子”的不凡?

你,我,都是那“芥子”中的一枚,虽渺小却伟大!

温馨提示:为了方便广大考生及时、准确的掌握安徽高校招生、报名通知、考试安排等高考招生政策资讯,皖考圈(微信公众号:wkqxgk)特建立【2025安徽高考备考交流群】,欢迎各位老师、家长、同学加入本群一起交流学习!

2024安徽高考交流群

扫一扫上方二维码即可进入↑↑

如果加群失败,可在企业微信联系人中添加小圈老师(微信号:13311093289)好友,备注:省市-高考年份-选科,老师会统一邀请大家进群。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由自主选拔在线安徽新高考团队(微信公众号:wkqxgk)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高考优秀作文优秀作文安徽高考作文

官方发布广东省2017年高考考生优秀作文及教师点评2017-06-30

2017年度最佳文章《孟婆汤》—一位高中女生写给母亲的作文!2017-12-20

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优秀作品:凝霜2023-08-17

【高考语文】高考作文题目拟题技巧2024-04-17

2024年山东济南高三二模语文作文优秀范文2024-05-02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