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并未对外公开综合评价初审的具体评分标准,官方仅说明审核会综合考量学业成绩、英语能力、综合素质材料等因素,但各项权重及打分细则未披露
推荐阅读:重点高校2025年综合评价招生简章汇总
重点查看:2026年综合评价招生政策解读汇总
福利资料:为方便2026届综评考生高效申报,特整理《2026年综合评价百问百答》电子资料,了解常见报考问题,提前布局综评升学!
上海纽约大学综合评价初审评分标准公开吗?
一、评分标准“存在”但未对外公开
上海纽约大学在每年《本科招生综合评价方案》中都会强调:初审阶段由招生委员会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维度通常包括高中学业成绩、英语能力证明(托福/雅思/多邻国)、个人陈述、推荐信、课外活动及获奖情况等。然而,无论是招生简章还是校园开放日宣讲,校方从未公布过具体的评分权重或打分细则。招生办给出的解释是:评分框架仅供内部使用,且每年会根据当年生源情况进行动态微调,为避免考生“应试化”准备,故不予公开。
二、从过来人经验看“隐形尺子”
尽管官方守口如瓶,但通过历届考生的背景比对与录取结果反推,民间大致勾勒出几条“隐形尺子”。首先,学业成绩仍是硬门槛:年级排名前10%或GPA折算90分以上的考生通过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其次,英语能力证明存在“阈值效应”:托福100分(或雅思7.0、多邻国130)以上即可满足初审语言要求,再往上提分对初审帮助有限。第三,竞赛与活动呈现“倒U型”:省级二等奖、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适度亮点”最吃香;若仅校级奖项或数量过多却缺乏主线,反而会被视为“包装痕迹”。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纽约大学非常看重申请者的“匹配度”——个人陈述中能否清晰阐述与NYU全球教育理念的共鸣,往往成为评委加分的“隐藏开关”。
三、在“黑箱”中突出个人辨识度
面对不公开的评分标准,考生最忌机械堆叠材料,而应把精力放在“差异化叙事”上。第一,成绩单与英语成绩确保一次性达到或超过往年中位数,避免在硬指标上被系统筛掉。第二,用“小而深”的活动取代“广而浅”的罗列:与其提交十个泛泛的社团经历,不如深挖一个科研项目或社会实践,展示问题意识与解决路径。第三,在个人陈述中植入“上海纽约大学元素”,例如具体提到某一门Core Curriculum课程、某一所全球校园的学期计划,或某一位教授的研究方向,让评委感受到“非你不可”的契合。最后,推荐信务必选择与你有深度互动的老师或导师,以具体案例呈现你的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潜力。记住:在缺乏量化评分表的情况下,评审往往凭借“记忆点”做决定——谁能留下最鲜活、最可信的故事,谁就能在“黑箱”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