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校园日面试通常不会直接追问具体专业志愿,而是重点考察学生的学术兴趣、跨文化适应力与批判性思维;面试官可能以“你最近关注的社会议题”或“想解决的未来问题”为切口,引导考生自然谈及学术方向。校方强调“入学后两年内再定专业”,因此考生只需展示开放心态与探索欲,无需提前锁定志愿。
推荐阅读:重点高校2025年综合评价招生简章汇总
重点查看:2026年综合评价招生政策解读汇总
福利资料:为方便2026届综评考生高效申报,特整理《2026年综合评价百问百答》电子资料,了解常见报考问题,提前布局综评升学!
上海纽约大学校园日面试时会被问到专业志愿吗?
一、面试不会“审问”具体专业,但会探询学术兴趣
根据最新《2025年上海纽约大学综合评价招生简章》,面试官并不会像传统高校那样逐一追问“你为什么选××专业”。上纽大实行“通识教育+专业分流”模式,所有新生入学后先完成两年通识课程,大二下学期才最终确定专业方向。因此,面试环节更关注你是否具备跨学科好奇心、英语学术能力以及是否认同“主动探索、自主选择”的培养理念,而非锁定某一具体专业。
二、招生官真正想听的三个关键词:动机、匹配、可塑性
动机(Why):你为何对某一知识领域产生兴趣?是源于科研实践、阅读经历还是社会观察?
匹配(Fit):你是否了解上纽大的课程体系、师生比例、海外学习机会,并能说明这些资源如何帮助你继续深耕该兴趣?
可塑性(Growth):能否用具体例子证明你愿意跳出舒适区、接受跨学科挑战?例如,理科生选修哲学写作课、文科生参加数学建模营等。
面试评分表中,这三项被归为“学术与个人发展潜力”维度,权重约占面试总分的35%,回答时切忌背诵“标准答案”,而要呈现真实故事与反思。
三、实战技巧:把“专业志愿”转化为“学术叙事”
故事化开场:用90秒讲述一次让你“眼界大开”的经历——如参加生物黑客松、乡村支教、或是阅读某篇论文后的深夜实验——把兴趣点燃的瞬间讲活。
课程桥接法:提前浏览上纽大官网的专业列表与课程描述,挑选2门通识课+1门高阶研讨课,告诉面试官你期待在大二之前如何通过这些课程验证或修正自己的学术方向。
回旋策略:若考官顺势追问“如果没选到你心仪的专业怎么办?”可回答:“我更看重能否在导师指导下做跨学科项目,专业标签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这样既展示弹性,又呼应学校“专业后选”制度。
总结:在上纽大的综合评价面试中,与其焦虑“报哪个专业”,不如把重点放在“讲好一个关于好奇与成长的故事”。只要能让面试官感受到你的热情与学校资源之间的化学反应,你就已经赢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