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竞考场上单题卡壳30分钟,坚持与否取决于“得分期望/时间成本”比。先用2分钟做“三问自检”:题目类型是否熟悉?已得局部结论能否换5~8分?剩余时间能否完成其他更高分值题?若三问皆否,立即“断尾”:在草稿页封存当前思路,标记回头符号,转攻下一题。
推荐阅读:2025年数学竞赛全年赛事一览
免费资料一:
福利资料:为助力低年级数学竞赛规划,特整理《数学竞赛升学规划指南》电子资料
领取链接:https://www.zizzs.com/form?xyppid=577695157093143561
免费资料二:
福利资料:为帮助低年级考生高效备考,特整理《2012-2024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领取》电子资料
在数竞考场上,一道题卡壳30分钟还要坚持吗?
一、先算一笔“时间账”:ROI 决定去留
数学竞赛不是“做出来就满分”的简单游戏,而是“单位时间得分率”的极限比拼。30 分钟意味着什么?以一试 120 分、4 题、2 小时为例,每题理论上只有 30 分钟预算;若你已经在一道题上超时,ROI(投入产出比)已低于平均值。此时要立刻做 30 秒“心算审计”:
题目位置——通常 3、4 题分值更高,如果这是第 1、2 题,果断放;
剩余题量——若还有 3 题一字未动,坚持的风险成本陡增;
个人得分模型——统计过往模拟考数据,若你第 4 题平均得分率 >40%,而当前题 <15%,则应立即切换。把“时间账”摆在纸面,比情绪更能告诉你“坚持还是止损”。
二、两分钟“急救自检”:给大脑一次重启
如果初步审计后仍不甘心,给自己最后一次“急救窗口”:
Step1 反向审题——把题干条件倒着念一遍,寻找被忽视的极端情况或对称结构;
Step2 局部降维——尝试把原题退化到 n=1、2 或特殊角度,看是否能获得可迁移的结论;
Step3 结论预演——假设已得到某个中间结论,能否直接推出最终答案?
若 2 分钟内出现“可验证的新路径”,再追加 5–8 分钟;若仍无突破,立即在草稿纸右上角画“⚠”,封存当前式子,写下“下次入口”,然后翻页——这是对自己智力的尊重,也是对整张试卷的负责。
三、赛后复盘:把“卡点”训练成“决策肌肉”
很多选手赛后才发现,真正拖垮成绩的不是难题本身,而是“不知该何时放手”的决策盲区。建立“赛后 10 分钟复盘表”:
• 记录:每道题实际耗时、得分、放弃点;
• 标记:卡壳 30 分钟以上的题目类型(几何/组合/数论);
• 分析:用散点图展示“耗时-得分”分布,红线标出最佳 ROI 区间。
连续 3 套模拟卷后,红线区间会自然上移,你会对“30 分钟警戒线”形成条件反射——不是“我怂了”,而是“我算得更精了”。当决策变成肌肉记忆,考场上就再无“要不要坚持”的纠结,只剩“何时该收手”的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