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是一门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具有前沿化、多学科、多领域深度交叉的发展特点。
生物技术专业发展及未来趋势
专业特色
-
生物为基、医工交融(一体两翼)
-
关键科学问题+技术创新+医学转化
-
基因编辑、生物大数据、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类脑智能等前沿方向
培养目标
-
具有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
富有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心
-
生命科学领域的拔尖复合型领军人才
-
生物技术专业发展及未来趋势
培养方向
-
生物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免疫学
-
病原生物学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培养理念
-
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需求
-
重基础、强创新、促交叉、国际化
培养模式
-
三制三化培养模式
(双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
-
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
2020级转段情况
约48%为生物学、约42%为生物医学工程,其余约10%为免疫学及病理学,全部转段为直博生。
生物学学科发展历程
学科历史悠久
-
1937年创建生理学、生物化学学科
-
1950年创建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
-
1980年创建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
-
1982年创建分子生物学
办学实力雄厚
-
1981年获批生理学博士点
-
2001年获批生理学国家重点学科
-
2007年获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
2011年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
2021年生命科学QS排名全国第10
-
2021ESI世界前1%学科增至4个
育人体系成熟
-
1985年创建少年班(含生物方向)
-
1998年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
-
2003年国家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
2016年创建化生试验班(卓越班)
-
2020年获批生物技术强基计划
-
2022年生物技术卓越班(省级基地)
教学及科研力量雄厚
1、学科优势
生物为基,生-医-工交融
-
国家首批生物技术强基班
-
4个ESI世界前1%学科
-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
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
-
免疫学
-
QS2021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国第10名
2、师资队伍
大师引领,名师授课
-
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
2个省级教学团队
-
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
3名院士
-
2名爱思唯尔高被引中国学者
-
1名全球前1.5%顶级科学家
3、科教平台
多平台协同,跨界融合
-
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
3个博后流动站
-
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
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
-
2门国家精品课程
-
7门国家级一流课程
-
12项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
育人成效
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生命科学最具影响力重大赛事中表现卓越、脱颖而出。本科生各类竞赛获奖150余人次(国际奖9项,国家级获奖29项,省级获奖20项)。
-
国际遗传机器工程大赛(iGEM)2018-2022四金一银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金奖
-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国家乡村振兴奖
-
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
-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
西安交通大学“十大学生标兵”3人次
-
学霸宿舍、本科生荧光微生物实验部分登上央视微博
深造
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
北大、清华、中科院、复旦、浙大、上交等top10 国内高校(>75%)
-
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约翰霍普金斯癌症研究所等世界top100高校(20%)
-
2020级强基生物全部转段直博生(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基础医学方向)
就业
-
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工作,包括西安交大、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兰州大学、西湖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宝洁、强生、深圳迈瑞……等
-
与雀巢、中粮、华大基因、药明生物、陕药集团等国际著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实习基地及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