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强基计划正处于紧张的报名阶段,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里的历史学类备受众多考生家长的高度关注。在此情形下,自主选拔在线团队精心筹备,今日将引领大家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类的详细情况,为您在孩子的升学规划中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推荐阅读>>>2025年39所高校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汇总
猜你喜欢>>>39所985高校强基计划报考流程梳理汇总
推荐阅读>>>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汇总
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历史学类怎么样?
1.专业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科历史悠久,诞生于轰轰烈烈的抗战烽火中,是海内外公认的学术研究重镇,在八十余年的办学实践中,为探索新中国历史学体系及其教育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史学科建制齐全,特别是在秦汉史、唐宋史、清史和民国史等方面实力雄厚,史学理论史学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等方向特色鲜明,新世纪以来在探索历史学新方法与交叉方向研究的实践思潮中,居于先锋地位。
历史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史研究所),是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倡议的推动者、重要组织依托和学术支撑。《清史研究》《新史学》《唐宋历史评论》三种刊物进入CSSCI 来源目录,位居国内高校史学机构第一。世界史形成以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为主体、以世界环境史和医疗社会史为新增长点的学科布局,在古希腊罗马史、世界中世纪史、英国史和世界环境史等领域实力雄厚。考古学在史前考古、商周考古、秦汉考古、城市考古和西域考古等领域形成特色;在考古学理论创新、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考古中国”研究、丧葬美术考古等领域位居国内前列。历史学院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首批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强基计划”。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均具有本硕博学位授予权。中国史学科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1年再次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历史学专业和考古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世界史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以来陆续新增HP(历史学、政治学)、ESH(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两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学院现有教授37人,副教授31人,讲师17人,是国内历史学科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单位之一。
学院拥有一批史学领军人物,在国内多个重要学会担任会长、副会长等学术兼职,现有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人才及青年人才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项目7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7项。中国史学科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在教育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2.专业培养
历史学类强基计划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三个一级学科协同育人,培养具有浓厚史学兴趣,具备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拥有深厚人文情怀、中华文化底蕴及国际学术视野,能够潜心学术并致力于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高端史学人才。
(一)通专结合,本研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以“通专结合”的理念设计贯通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的课堂教学体系,在知识图谱的广度和厚重基础上,强化三个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训练。专业教育强调基础融合与前沿交叉,培养宽厚基础、扎实能力,高起点、高标准,突出挑战性、研究性、国际性。本硕博一张课表,减少重复课程,加强进阶课程设计,支持提前选修。第三学年经考核获得转段资格并通过研究生接收考核获得接收候选人资格的学生,在第四学年直接进入本研衔接培养阶段,可根据自身兴趣和转段要求,遵循培养方案,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或直接攻博,主要在历史、哲学、文学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深造,部分学生也可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当代中国史、信息资源管理、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等关键领域进行交叉学科培养。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研究生转段阶段具体招生专业和名额以转段当年学校公布的工作方案为准。
(二)配备高水平师资,全程导师制。单独编班,独立培养,采取全程全员导师制;选聘校内外优秀师资承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趋势提供丰富的学科模块,学生在学术导师组指导下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管理。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开展讲座,包括“中国物质文化常识系列讲座”“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系列讲座”“人大史学讲堂”等。
(三)汇聚优质资源,产研融合,实行研究性学习模式。聘请国际一流师资开设“全球大师系列讲座”及全英文系列课程。历史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史研究所)、院属科研平台6个、数字清史实验室、考古实验室、尚钺资料室、清史文献馆等,北京市市级优秀实践教学基地1处、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20余处,中国古代文化实验教学中心1个。与相关学科共同建设“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人大分中心、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中华文明研究校级跨学科交叉平台等。依托重大项目、高水平科研机构和教研团队,在学术导师组的指导下,渐进式开展研究型学习,整理古籍文献、参与数据库建设、赴考古现场发掘并整理出土遗物,同时为学生参与各类科研计划提供经费资助。
(四)强化史学训练,培养国际视野和国际胜任力。课堂教学筑牢基础,精心设计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四大课程群。课外指导循序渐进,新生研讨、原典读书笔记、学年论文、毕业论文4个阶段循序渐进。学术训练细致入微,大二大三分别开设“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 史学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小班化研讨型教学。拥有完备的课堂教学体系、课外指导体系,依托知名博物馆和高水平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独具特色的历史现场教学。历史学院与海外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设有联合培养项目,如德国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等。国际化培养,一方面采取与海外名校联合培养模式或赴海外名校交换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依托学校国际小学期开设全英文课程、学科训练营,进行“在地国际化”培养,强化语言能力。设立专项奖学金,开展海外研学,鼓励和支持参加海外高水平大学暑期学校和国际学术会议。
(五)实施动态考核、进出机制,分类培养。落实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理念和强基计划目标要求,实施科学考核与动态进出机制。强基计划培养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转专业,每学年对学生考核一次,重点考察学生学术志向、学术能力和综合潜力,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应退出强基计划;退出后的学生按照原强基计划本科阶段培养方案完成本科阶段学习;根据动态考核和退出情况,学院可选拔适量学生进入强基计划。
温馨提示:
2025年强基综评交流群已经建立,扫描下方二维码可加入,群内将会有最新的热点资讯、老师在线答疑、干货备考资料,进群即可领取《强基计划网报流程+专业详解》资料一份,快快加入群聊吧!
此外自主选拔在线团队为帮助大家顺利报考,准备了《强基计划报名全流程实操&注意事项》PDF资料,全方位解读强基报名流程,快来领取吧!
扫一扫即可进群
如果加群失败,可在企业微信联系人中添加妮妮老师(微信号:13311095027)好友,备注:省市-高考年份-选科,邀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