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强基计划物理学专业依托物理学院培养,实施“3+1+X”学制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单独编班,单设培养方案。接下来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将为大家详细介绍2025年山东大学强基计划物理学专业实力、前景等内容,一起来看!
相关阅读>>>985院校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解读汇总
推荐阅读>>>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汇总
推荐阅读>>>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解读汇总
2025年山东大学强基计划物理学专业解读
学科概况
山东大学物理学专业始建于1930年,是学校最早设立的院系专业之一,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九个专业实验室)、专业实力强(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三个山东省重点学科建设)、国际化程度高。支持学科物理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入选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首批重点学科,专业设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实验计划”泰山学堂物理取向班、物理学国家基地班、物理学英才班等卓越拔尖培养特色班。致力于建设具有山大特色的国际顶尖物理专业,为现代物理各学科和许多交叉学科的科研部门、高新技术的应用开发部门输送高级专门人才。
●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教师96人,包含教授60人,研究员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4人,讲师/助理研究员8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山东省杰出基金获得者10人;山东大学特聘教授4人,杰出中青年学者13人,齐鲁青年学者29人,山东大学未来计划青年学者16人。
● 课程教材
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及各项精品课程20余门,全英语和双语课程多门(含泰山学堂),中国大学慕课课程8门,出版或再版教材、讲义共计18本。每年获评校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学院通过学校课程中心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线上教育。
● 资源平台
学院目前共有教学实验室面积7000余平方米,各类仪器设备7500余台件,其中教学实验仪器设备4700余台件。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对本科生各年级实验教学特点,建立了基础物理实验、物理学专业实验、创新和设计性试验以及科研训练四个实验教学平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各平台全部采用分层次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设计实验和科研实验多个层次。同时,学院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每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交流,与基地技术人员座谈。
招生培养
● 培养方式
实施“3+1+X”学制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单独编班,单设培养方案。其中,本科阶段需在3年内完成本科课程的基本学习,第四年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同时,修读一定学分的衔接课程模块。“X”是指研究生培养阶段,学生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其他学科培养。
● 转段方向
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当年培养方案,2025级转段方向可在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进行选择。
● 考核调整
在一年级、二年级,学院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动态考核与分流,考核通过者继续在强基班学习,未通过者退出强基计划,转入相应专业的普通班学习,并遴选补入相同数量的优秀学生进入强基计划。
在第三学年末,由学院与转段目录对应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进行转段考核,考核通过者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硕士生或直博生),进入第四学年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阶段(本研衔接);未通过者退出强基计划,转入相应专业的普通班学习。原则上第三学年末不再遴选补入。
在第四学年末,根据本科毕业资格审核情况,对符合本科毕业要求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通过推荐免试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退出强基计划。转段学生可继续在物理学科深造,也可进入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关的光学工程、材料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关键学科领域深造。研究生阶段转段具体招生专业和名额以转段当年学校公布的工作方案为准。
在第五学年末,由学生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转段考核,考核通过者根据学生意愿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自愿放弃或未通过考核的学生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育人特色
1. 学院面向强基班学生开放各个教学实验室。例如,实验教学中心的创新实验室、应用物理专业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信息物理实验室、演示物理实验室、基础物理实验室和普通物理实验室。其中,创新实验室和应用物理实验室做到随时向强基班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实验室规定,接受实验室培训,预约实验室时间,自行在实验室完成各项实验工作。
2. 学院注重“双创”教育平台的建设,建立了物理创新教育平台。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物理实验/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平台目前有20位指导教师,实行负责人总负责制和教学副院长总监督和协调相结合,每个项目有负责人,其他老师在不同的子项目中。
3. 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专门设置了从基础-综合-创新-专业的一体化实验课程设计。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基础物理实验,完成力、热、电磁等相关实验训练,以及以近代物理为主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同时,学院专门设置创新物理实验室,开设若干创新物理实验,向学生讲授各类现代测试测量方法,通过“项目驱动”的形式,开展综合实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