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第11届WWEC世界教育者大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序幕。今年大会的主题为“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加快迈向教育强国”。开幕论坛上,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强国,人才战略”为核心命题,展开了探讨。在这场全球教育界的盛会上,“创新人才培养”“终身学习”与“身心健康”无疑成为了最为瞩目的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教育热词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分享了近期微软公布的“40个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和“40个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榜单。
“不难发现,未来,最容易被AI取代的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化程度高、重复性强的岗位,比如制造业流水线操作工、数据录入员等;第二类是知识处理型工作,包括初级法律顾问、市场研究分析师。”胡卫提到,“而那些注重实操的岗位会很‘吃香’,比如水电维修、泥瓦匠、护士等。”
随着就业市场的结构与形态的调整,学校教育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将发生颠覆性改变。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此次开幕论坛上的高频词。
胡卫谈到,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目前还存在误区,“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主要还是通过学科考试和竞赛,将高分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超强超前学习,然而,这并不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他表示,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的,呵护并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创新潜能,提升他们的创新素养和品格;在普惠的基础上,为有特殊创新潜力的学生提供持续、连贯的有效培养。
此外,他也希望教育者能遵循创新人才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所谓创新人才,是在实现创新之后,而不是创新之前;一些在校学生,即使他们的学业或某一方面特别优秀,但在产出成果之前,可以说是某一方面的人才,但还不是创新人才。”
终身学习、身心健康……受到广泛关注
当下,智能体的诞生重塑了社会生产力,这也驱动教育目的发生转变,从“为生产而教”转向“为生活而学”,身心健康、幸福感等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李康深入剖析了情感AI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潜力,展现技术如何理解并回应学习者的情感需求,“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很高的智商,但‘情商’却很低,甚至还没有达到一个两岁儿童的水平。”
李康举了一个例子,“之前,全球多家公司都发明了面部分析系统,但是该系统仅在人有表情时,才能解码情绪;然而,人们超过93%的时间都是没有表情的,因此,我们很难通过这一系统来观察学生的情绪问题。”
于是,李康和他的团队展开了一番尝试,研制了使用血谱光学成像原理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未来,我们将其打造成一个全方位、有感情、有温度的教育人工智能系统,实现对青少年的生理和语言情感分析。”
除了为教育注入情感,人工智能改变的还有学习的边界和界限,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主席吴志强关注的是人的终身学习,“未来,我希望能打造一所无限大学,打破语言、专业、地域、年龄屏障,跨越教学与实践,架构起推进全球教育的交互网络,人人都可以‘上大学’。”
展望未来教育,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俊谈道:“如果想让被教育者把世界作为他们的课堂,那么实现这个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是让世界也成为教育者自己的课堂。”他说,“我们自己也要带着好奇心和责任心去学习,就像我们希望孩子们做的那样。”
《强国建设智库报告》重磅发布
大会还特别设置公益颁奖环节,向长期投身教育公益事业的杰出代表致敬。
在成果发布环节,新华网上市公司研究院、国声智库、WWEC世界教育者大会组委会、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和《经济窗》编辑部联合发布《AI+教育:助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智库报告》。
该报告系统梳理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从技术研发、教师培养、资源分配、国际合作等多维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旨在推动教育行业的深度变革与创新,助力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大会通过高端对话、前沿发布、公益倡导与科技展示,搭建起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教育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