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拔在线山东站

登录 | 注册

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字法”:技巧全解析

2024-07-24 12:03|编辑: 山丫老师|阅读: 2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六字法”在山东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应用,强调了紧扣关键实词、理解关键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等基本原则。同时,文中还详细解释了直译和意译的区别等内容。

在山东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翻译一直是考生们关注的重点。今天,齐鲁家长圈为大家整理民一种高效翻译技巧——“六字法”,帮助考生们轻松应对文言文翻译题目,提升答题准确率。

📚资料领取📚

✨想要轻松驾驭文言文?《文言文常用字词汇编》是你的不二之选!

🔍精选文言文高频字词,涵盖古今用法,快速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详尽解析,实例丰富,快速掌握文言文核心词汇

👉点击链接,免费预约领取你的高考提分秘籍!《文言文常用字词汇编》

在审视文言文翻译时,主要聚焦于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的理解。翻译文言文要求“逐字逐句”,细致揣摩每个词汇的深层含义,坚持直接翻译为主,同时兼顾意译的灵活性。

同时,还需深入掌握文言句式的独特性,确保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语法结构自然流畅。

文言文翻译与其他题型相似,按得分点评分。命题者挑选文段中的特定句子作为翻译题目,暗示了该句具有独特性,可能涉及特定的实词、虚词或句式。解题时,首先要识别出翻译句子的命题要点,这往往是获得基本分数的关键。

文言文翻译基本原则

紧扣关键实词:关键实词以动词为主,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准确翻译这些实词意味着正确理解并体现文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如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以及特殊难懂词汇。

理解关键虚词: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翻译虚词时需注意:

必须译出的:具有实词意义的虚词,如作代词的“之”“其”等;以及现代汉语中有对应虚词的,如“之”“而”“以”“于”等。

不必译出的:仅起语法作用的“之”,以及发语词和句末语气助词等。

熟悉文言句式:在翻译中,识别并准确处理文言句式是重要的得分点。需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积累和理解的重点。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译,力求实词和虚词在文意上相对应。直译强调的是对原文的忠实,确保每个词汇和句式都能在译文中找到对应的部分。

意译:根据原文的整体意思进行翻译,力求译文符合原文的含义,同时尽量保留原文的词义。意译更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允许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对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采用“六字法”翻译文言文

  • “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成语、专有名词(朝代、人名、地名等),这些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或具有特定意义,无需翻译。
  • “换”:将文言词汇替换为现代汉语词汇,如单音节词替换为双音节词,古汉语词替换为现代汉语意思,通假字替换为本字,活用词替换为活用后的词,确保翻译彻底,避免文白混杂。
  • “调”: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如将介宾短语后置句调整为谓语前,定语后置句调整到被修饰语前,使译文流畅。
  • “删”:删除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如句首语气词、音节助词等,这些删除后不影响译文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 “补”:补充文言文中省略或隐含的成分,如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使句子意思完整。
  • “变”:根据语境灵活变通翻译。特别是遇到文言文中使用修辞或典故的情况,应学会灵活处理,如对比喻句的翻译,尽可能保留比喻的说法,或只译出本体。

通过这六个步骤,可以更准确、通顺地翻译文言文,同时保持原文的信息和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重点知识

词类活用

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特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这通常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例: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特殊句式

掌握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这些句式常被命题者选中。

例: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析】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一词多义

在具体语境中准确选择词语的多义项,避免误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解析】“故”为“原来”“谢”为“推辞”。

例: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译文: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解析】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

古今异义

注意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语,正确理解其古义。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解析】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解析】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单音节词

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需注意不要将其误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例: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遂大困,寻死富阳。

【解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固定结构

识别并按照固定格式翻译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不可擅自意译。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解析】“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修辞知识

在文言文翻译中,考生需注意以下修辞手法及其翻译方法:

  1. 比喻:若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时需将喻体直接替换为本体,有时则需根据喻体进行形象描绘。例如,“金就砺则利。”中的“金”作为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翻译时需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

  2. 借代:遇到借代的修辞方式,应直接指明借代的本体。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需将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

  3. 互文:互文修辞要求将相关内容合并翻译,以传达完整意义。例如,“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的“日薄西山”作为比喻,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语言表达其意义。

  4. 委婉:委婉修辞要求根据语境译出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谥号所以垂之不朽。”中的“所以”为固定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解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金就砺则利。

【解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由齐鲁家长圈(微信公众号:sdgkjzq)整理排版,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山东高考语文山东高考文言文山东高考语文学习技巧

山东高中文言文知识清单及解题技巧!新高三考生注意收藏2024-08-08

山东2025届高考语文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附详细计划)2024-09-11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如何辨析“诗眼”2024-09-14

2025山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9大题型归纳2024-09-27

985重点高校2023-2025年强基计划校测试题汇总,低年级参考2025-07-16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