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高中历史常见的历史名词解释,齐鲁家长圈(微信公众号:sdgkjzq)特别整理了高中历史必备名词解释对比汇总,涉及贡、赋、役的区别,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以及宰相与丞相的差异等内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政治制度、法律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是高考历史科目的重要考核部分,快来一起学习吧!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对比汇总
篇幅限制,仅展示部分内容,完整版可至文末下载!
贡、赋、役
贡:
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
赋:
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役:
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分封制:
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
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
郡国并行制:
又称郡国制,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宰相和丞相
宰相:
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丞相:
秦汉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内阁
明朝的内阁:
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内阁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
英国的内阁:
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而不是君主负责,要执行的是议会的法律而非君主的意志;内阁是国家的权力重心,君主不干涉内阁,更不能任意撤换内阁。
罗马法/习惯法/成文法
罗马法:
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它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
习惯法:
又称为不成文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确立的、具有强制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成文法:
指由国家机关制度和公布,以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律,又称制定法。
君主制/共和制
君主制:
以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政体。
君主立宪制度:
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体,它保留君主,君主的权力受宪法限制,也称为“有限君主制”。
君主专制:
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共和制:
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包括总统制共和制和议会制共和制。
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
总统制共和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行政机关(政府)和立法机关(议会)相互独立;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
议会制共和制:
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