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拔在线

登录 | 注册

2025年热点新闻素材解读+适用话题+写作运用及事例

2025-08-20 11:47|编辑: 于老师|阅读: 67

摘要

2025年已过一半,回顾上半年热点新闻层出不穷,今天自主选拔在线团队整理了2025年热点新闻素材解读+适用话题+写作运用及事例,供大家参考!

转眼2025已过半,热点事件层出不穷。自主选拔在线团队特此梳理上半年高频话题,奉上深度解读、适用主题与写作范例,助你一键取材、妙笔生花!

推荐阅读:2026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一览表

免费领取:

《2025-2026人民日报精选作文素材》

https://www.zizzs.com/form?xyppid=575529092980415061

01作家陈行甲赠书工地大哥,谦逊与热爱传递阅读的温度

新闻概述:

近期,一则“工地大哥参加北京图书大厦读书会”的视频在网络走红,相关话题登上热搜。画面中,作家陈行甲将自己的新书赠予这位工地大哥,还在书背写下电话号码,大哥的淳朴与陈行甲的谦逊感染了许多网友。

这位热爱读书的工地大哥名叫刘诗利,今年58岁。在繁忙的零工之余,他将阅读当做心灵的栖息地。当天他在北京图书大厦阅读,离开时看到一楼有陈行甲的新书签售会,就坐在角落聆听,直到工作人员注意到他,将他带到陈行甲面前接受签名赠书。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后,陈行甲再次回应:“这位老哥,你是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

(新闻来源:央广网)

观点:

刘诗利:我的名字里有个“诗”字。祖辈传下来的家训说,“言行合法,诗书训子,义理传家”,里面的字,就成了不同的字辈。刘家我这一辈有几十个人,都是“诗”字辈。我想,祖辈们用这些话教育后人,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希望我们多读书、有文化、家风好。——人民日报

当不少人抱怨“太忙没时间读书”时,刘诗利跨越半座城市,只为与书相遇,这一行动本身,便是对精神富足最生动的诠释。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多一分厚度多一分温暖。——央广网

阅读不是为了摆脱平庸,而是即使身处平庸之中,也能发现生命的多彩,找寻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刘诗利,这个名字中带着“诗”的工地大叔告诉我们,只要捧起书,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足的阅读者。——澎湃新闻评论

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可以捧起书本,进入那个浩瀚的精神世界任意遨游,并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仔细想想,这样的场景又何尝不是大千世界的一抹寻常呢?——南方日报

评论:

钢筋水泥的缝隙间,刘诗利用阅读点亮了平凡生活里的微尘;整洁明亮的会场中,陈行甲以赠书消弭了不同群体间的界限。人生于世间,可能经历起伏与波折,而阅读就是生活海洋中的灯塔,随时指引我们靠岸,在精神世界中眺望远方。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故事:看见阅读成为连接各种职业的桥梁,看见知识成为沟通不同个体的羽翼。精神平等是最大的平等,真正的尊严,不在于聚光灯下的站位,而在于是否愿意为心中的光跋涉千里。

适用话题:阅读的力量、精神平等、平凡人的热爱、文化传承、谦逊与尊重

写作运用及事例:阅读作为跨越阶层的精神桥梁:在论述“阅读的价值” 时,工地大哥刘诗利与作家陈行甲的相遇极具感染力。58 岁的刘诗利在零工间隙将阅读当作 “心灵栖息地”,跨越半座城市参加读书会;陈行甲在签售会上为他赠书并写下电话号码,称他是 “最高褒奖”。这一场景打破了 “阅读是精英专属” 的偏见 —— 正如澎湃新闻所言:“阅读不是为了摆脱平庸,而是在平庸中发现生命多彩。” 刘诗利祖辈 “诗书训子” 的家训,让他即便身处钢筋水泥间,仍能在文字中找到精神原乡。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受此启发,成立 “工地读书会”,用集体阅读对抗生活的疲惫,印证了 “阅读是所有人的精神灯塔”。

谦逊与尊重的人文温度:若写“人与人的平等尊重”,可聚焦细节:陈行甲主动将书递到角落聆听的刘诗利手中,拒绝 “作家俯视读者” 的姿态;刘诗利接过书时的淳朴鞠躬,展现对知识的敬畏。这种互动消弭了职业、身份的界限,正如南方日报评论:“精神平等是最大的平等。” 对比某些场合 “名人与普通人的刻意疏离”,二人的相遇证明:真正的尊重,在于看见对方灵魂中的热爱 —— 刘诗利对阅读的坚持,与陈行甲对写作的虔诚,本就是平等的精神对话。

02西夏陵登上《世界遗产名录》:贺兰山下,见证中华文明的根系

新闻概述:

当地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陵墓遗址群,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与贺兰山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西夏陵也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新闻来源:新华社)

观点: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这是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描写西夏陵的诗句。从元朝史官笔下的空白,到全球遗产地图上的坐标,西夏陵的14年申遗路,终将这段“被遗忘的史诗”铸成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澎湃新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继承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中国报道

在西夏陵博物馆,三维扫描技术、VR成像技术、智慧化展柜等展陈手段,让游客能通过触摸玻璃展柜与文物“亲密互动”;在遗址区,精准的文字说明与“复原”展示的建筑构件,带游客遥想陵园昔日的辉煌壮丽;木活字印刷西夏文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死去”的西夏文字活起来;书签、冰箱贴、西夏瓷等600余种文创产品,让西夏文化的余韵更加悠长。——瞭望周刊

评论:

贺兰山麓的风沙守护了千百年的秘密,终于随着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向世界敞开。西夏陵以其雄伟的身姿向世界宣告: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色画卷,而是不同民族共同挥毫的瑰丽长卷。沉睡的陵墓正逐渐苏醒,成为民族交融鲜活的课堂,看得见的石雕纹饰、摸得到的夯土建筑,无一不提醒着青少年,文化的答案远不止课本,更在贺兰山怀抱的万物里,在我们扎根的土地中。

适用话题: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传承与创新、多民族交融

写作运用及事例:中华文明的多元包容性:在论述“文明交融” 时,西夏陵的申遗成功是绝佳例证。这座西夏王朝的陵墓群,既继承唐宋陵寝制度(如中轴线布局),又融入党项族习俗与佛教元素(如佛塔式陵台),成为 “多元一体” 的生动注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精准指出其 “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印证了光明日报 “文明不是单色画卷” 的观点。对比元代史官对西夏历史的 “空白记载”,如今西夏陵通过 VR 技术、木活字体验等 “活态传承”,让消失的文字与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 某中学生在体验西夏文印刷后说:“原来课本里的‘多民族国家’,就藏在这些文字和建筑里。”

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若写“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可聚焦西夏陵的 “科技 + 文旅” 模式:三维扫描让游客 “触摸” 文物,600 余种文创产品将历史元素融入生活。这种传播不仅让西夏文化 “走出贺兰山”,更让青少年理解 “我们的文明根系深植于土地”。正如瞭望周刊所述,西夏陵从 “被遗忘的史诗” 到 “世界遗产”,其 14 年申遗路告诉我们:文化保护既要守护实体遗存,更要让历史 “活” 在当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03“玻璃娃娃”艰辛求学路终获硕果,“骨折”折不断梦想的翅膀

新闻概述:

田艳青从小患有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该病的患儿常被称作“玻璃娃娃”,对普通人来说正常的动作,可能会导致“玻璃娃娃”

骨头断裂。今年19岁的田艳青右腿已经骨折七次,曾一度面临中断学业的危机。

6岁时,田艳青正经历第二次骨折,南京大学毕业的24岁青年袁辉辗转来到湖北巴东支教,成为田艳青的老师。此后每周,袁辉都会徒步八公里山路,来到田艳青家中为她辅导功课,又将山外的资源引入大山,送她去武汉检查病情。2025年高考,田艳青取得了621分的成绩,算上少数民族的10分加分,在湖北全省文史类考生中排进前700名。得知分数的第一刻,她向陪伴她六年的支教老师袁辉报了喜。

(新闻来源:新京报)

观点:

“我的目标大学是武汉大学,想选汉语言文学或历史专业。”在空荡的客厅中,田艳青目光坚毅。她说,自己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更希望未来也能温暖他人、奉献社会。——光明日报

2007年,袁辉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时,本可留在大城市谋得一份体面工作,但他背起行囊,踏上支教之路。辗转四川、贵州,最后落脚湖北巴东。常年往返山路给田艳青上课,让在平原长大的袁辉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如今他已是越野跑和马拉松的常客,他把这当作女孩给予他的“礼物”。——新京报

当我们震撼于田艳青“撞碎命运坚冰”的壮举时,更应该看到那些背后的力量,是他们的共同托举,帮助田艳青逆流而上,渡过命运的险滩。如何为更多“玻璃娃娃”搭建制度的防撞角?如何让更多折翼的孩子,重拾对天空的向往?是实现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必须面对的课题。——长江云新闻

评论:

“玻璃女孩”也能碰撞出生命的强音。田艳青以完美的青春答卷,回应了支教老师袁辉数年如一日的跋涉,他们共同守护的梦想火苗,在泥泞的求学之路上越燃越旺。对青少年而言,田艳青的价值远超励志符号。在“脆皮青年”成为网络热词的当下,她的存在提示我们,真正帮助我们跨过挫折的从不是逃避,而是与困境共生时积蓄的力量与勇气。看似“易碎”的生命,正因“裂隙”而对光芒倍加珍惜。

适用话题:逆境中的坚守、教育帮扶的力量、生命韧性、梦想与传承

写作运用及事例:生命韧性与教育托举:在论述“挫折与成长” 时,“玻璃娃娃” 田艳青的经历震撼人心。患 “成骨不全症” 的她右腿骨折 7 次,却以 631 分(含加分)的成绩考入湖北文史类前 700 名。这背后是南京大学毕业生袁辉的六年守护 —— 每周徒步 8 公里山路上门授课,引入医疗资源,甚至将平原长大的自己练成 “铁脚板”。正如新京报所言,这是 “共同托举” 的力量:田艳青用 “目光坚毅” 对抗身体脆弱,袁辉用 “放弃城市工作” 诠释教育初心。某特殊教育学校引用此案例开展 “生命课堂”,让残疾学生明白:“骨折可以愈合,梦想从不折断。”

支教精神的代际传递:若写“奉献与传承”,可突出田艳青的理想:“选汉语言文学,未来温暖他人。” 这与袁辉 “从支教到扎根大山” 的选择形成呼应,构成 “受助 — 助人” 的良性循环。长江云新闻的追问引人深思:“如何为更多‘玻璃娃娃’搭制度防撞角?” 田艳青的故事给出答案:既需要袁辉式的个体坚守,更需要教育公平政策的兜底 —— 如湖北为残疾学生提供 “送教上门”“高考便利”,让每个梦想都有扎根的土壤。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由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zizzsw)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热点作文素材高考热点作文素材2025新闻热点素材

铁血铸军魂,八一精神相关作文名句摘抄2025-08-01

致敬八一建军节98周年,高考热点金句积累2025-08-01

转发《人民日报》经典时评2篇,速览2025-08-01

20组热门主题+人民日报素材积累+主体段写作范例,写作必备!2025-08-04

8个主题的顶级哲学家思辨金句!用在作文里王炸2025-08-06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