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5 年日常修订版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是指导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2025年修订版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自主选拔在线团队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5 年日常修订版与 2020 版对照解读相关内容,以便考生参考!
备考资料领取:《2026高考择校选专业攻略》电子资料
推荐阅读:各地区2026年高考报名通知汇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5 年日常修订版与 2020 版对照解读
为方便考生及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版本内容,文末下方可下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日常修订版(2017年版2025年修订)pdf版!
1、修订定位:从 “框架搭建” 到 “实践落地” 的迭代升级
2020 版作为 “奠基性、全局性修订”,核心任务是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壁垒,首次系统性搭建起以 “立德树人” 为根本遵循、“核心素养” 为核心导向的 “必修 + 选择性必修 + 选修” 三级课程体系框架,完成了从 “知识本位” 到 “素养本位” 的理念转型,属于 “破局性” 改革。
2025 版定位为 “常态化迭代完善”,立足全国 3 年教学实践反馈,聚焦 2020 版课标在落地过程中出现的 “素养培育路径模糊”“跨学科融合困难”“评价标准不具象” 等问题,建立 “实践 — 反馈 — 优化” 的闭环机制。修订以 “微调整、细补充、强落地” 为原则,不颠覆核心框架,而是通过细化指标、补充案例、明确路径,让课标从 “理论蓝图” 转化为 “课堂可操作指南”,实现 “从有到优” 的升级。
2、课程理念与目标:价值引领具象化,技术赋能常态化
2020 版首次明确 “核心素养” 导向,提出 “立德树人” 的宏观要求,但价值引领的具体内涵、素养培育的实施路径表述偏抽象,信息技术应用仅作为 “辅助手段” 提及,未明确要求。
2025 版价值引领更具象,将 “立德树人” 细化为 “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时代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等可感知、可培育的具体目标,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路径;技术赋能成必修,将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平台融合应用” 从 “可选项” 变为 “必选项”,明确要求 “以数字化赋能教与学全过程”,强调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教学场景、优化学习体验、精准评价素养的核心支撑;素养目标更闭环,新增 “素养培育的阶段性目标”,明确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阶段的素养发展重点,形成 “基础达标 — 能力提升 — 个性发展” 的梯度式目标体系。
3、课程结构与内容:逻辑链条强化,时代适配升级
2020 版搭建了三级课程结构,但部分学科模块间存在 “逻辑断层”,内容选择兼顾经典与现代,时代性内容(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态保护等)融入不足,跨学科内容缺乏系统性设计。
2025 版结构逻辑更清晰,强化模块间的 “纵向衔接” 与 “横向关联”,历史、语文等学科按 “时间脉络”“主题主线” 重构必修模块,避免知识碎片化;跨学科融合系统化,选择性必修课程统一新增 “跨学科主题模块”,要求占比不低于 10%,明确模块设计框架(如 “科技伦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承” 等主题),需跨 2-3 个学科协同设计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内容适配性优化,必修课程剔除部分与核心素养关联较弱、难度过高的知识点,强化基础内容的 “应用性”;选择性必修课程新增 “时代性内容”(如信息技术学科的 “人工智能基础”、生物学科的 “基因编辑伦理”、地理学科的 “双碳目标与区域发展”);选修课程从 “学术拓展” 转向 “兴趣启蒙 + 生涯感知”,新增 “生涯规划类”“实践创新类” 模块(如 “工程设计入门”“新媒体写作”)。
4、学业质量标准:从 “宏观框架” 到 “精准刻度”
2020 版学业质量标准为 “三级水平” 的宏观描述,仅明确核心素养的整体要求,未区分具体行为表现,导致 “教 — 学 — 评” 脱节,教师难以把握评价尺度。
2025 版素养水平分级细化,专设附录《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将每一项核心素养统一划分为 4 级水平,每一级均配套 “具体行为描述”(如语文 “语言运用” 素养水平 2 要求 “能在真实语境中准确运用复杂句式表达观点,做到逻辑清晰、得体连贯”),实现 “素养可观察、可测量”;评价关联更明确,新增 “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衔接” 说明,明确水平 1 为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依据,水平 2 为高考(选择性考试)基础依据,水平 3 为高考选拔性评价依据,水平 4 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参考,打通 “教学 — 评价 — 选拔” 的逻辑链条;新增案例支撑,每个水平分级均配套学科具体案例(如数学 “逻辑推理” 素养水平 3 的案例为 “能通过演绎推理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并结合实际问题说明推理过程的合理性”),降低教师使用门槛。
5、实施建议:从 “原则性要求” 到 “操作性方案”
2020 版实施建议以 “原则性指导” 为主,如 “重视教学过程”“加强评价改革”,缺乏具体路径、方法和资源支持,基层学校落地难度大。
2025 版聚焦 “落地见效”,新增多项具体要求:教学建议明确 “数字化教学场景构建” 的具体路径(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实验教学、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设计),提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 “六步设计法”(主题确定 — 目标分解 — 内容整合 — 活动设计 — 评价跟进 — 成果展示);评价建议新增 “素养导向评价工具包”(如表现性评价量表、成长档案袋模板),要求 “评价遵循满意原则和加分原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教材与资源建议明确教材编写需 “数字化转型”,配套开发微课、虚拟实验等数字资源,建立 “国家 — 省 — 校” 三级资源共享平台;管理建议新增 “校本课程审核备案制度”“跨学科教学管理办法”,规范课程实施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