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修订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式公布。与2020版一致坚持唯物史观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版本进一步优化了内容编排与表述,对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历程叙述更为系统清晰,同时强调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与家国情怀的涵育,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民族命运与人类发展大趋势。自主选拔在线团队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科目2025年修订版与2020版对照分析相关内容,以便考生参考!
备考资料领取:《2026高考择校选专业攻略》电子资料
相关推荐:各学科课程标准2025年日常修订版与2020年修订版对照解读汇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科目2025年修订版与2020版对照分析
课程性质
2020版强调历史的“基础性、人文性、思想性”,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学科”。2025版继承核心表述,新增“历史是培育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时代精神的核心载体”,突出“数字化时代的史料实证能力”(如数字史料检索、大数据分析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明确“历史与国家治理、文明传承的深度关联”。
课程理念
2020版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宗旨”“重视史料教学”等理念。2025版细化为:“学生发展为本”新增“聚焦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协同培育”;“优化课程结构”新增“以‘中华文明演进’‘世界文明互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代世界发展’四大主线统领模块内容”;“把握学科本质”新增“强化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的结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贯通”;“重视过程评价”新增“建立‘素养导向、史料为基、解释为要’的评价体系”。
课程目标
2020版围绕五大核心素养展开。2025版更具体:唯物史观新增“能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历史发展趋势(如工业革命、中国改革开放)”;时空观念新增“能运用数字化地图、时间轴工具梳理历史事件的时空关联(如丝绸之路的路线演变)”;史料实证新增“能区分一手/二手史料,利用数字史料库检索、辨析史料可信度,论证历史观点”;历史解释新增“能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如不同视角下的殖民扩张评价),形成客观理性的历史认识”;家国情怀新增“能从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汲取智慧,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课程结构
两版均为“必修6学分+选择性必修6学分+选修6学分”。2025版调整:必修将“中外历史纲要”按“中华文明演进”“世界文明互动”重构,新增“历史学科核心方法”模块(1学分,含史料检索、历史解释方法);选择性必修新增跨学科模块“文明传承与环境变迁”(与地理、语文跨学科),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按“制度—经济—文化”逻辑优化衔接;选修细化为“学术拓展类”(如“中国古代史专题”“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实践探究类”(如“历史田野调查”“数字史料整理”)、“文化传承类”(如“地方史志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明确各模块学分(如“历史田野调查”2学分)。
课程内容
2025版全面细化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必修模块“中华文明演进”新增“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专题,教学提示“结合良渚、殷墟等遗址考古新发现解读文明特征”;“世界文明互动”新增“全球史视角下的文明交流”(如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文化传播),学业要求“能梳理不同文明的互动路径与影响”;选择性必修模块“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新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发展”,教学提示“通过中外制度对比分析其独特优势”;“文化交流与传播”新增“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与传播”(如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学业要求“能分析文化传播的新方式与新影响”;史料教学新增“数字史料应用”(如利用《四库全书》数字版、历史档案数据库开展探究),强化“史料辨析与论证”(如围绕“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开展史料论证活动);跨学科内容“文明传承与环境变迁”模块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的古代地理环境、语文学科的历史文献,开展“本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与方案设计”。
学业质量
2020版为三级水平。2025版细化为4级水平,每级配套案例(如“史料实证”素养水平3要求“能自主检索不同类型的史料(文献、实物、数字史料),辨析史料的真伪与价值;能运用多元史料构建论证链条,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作出合理历史解释”);新增“学业质量与考试衔接”,明确水平1为合格考依据,水平2为高考基础要求,水平3为高考选拔要求,水平4为历史类专业或拔尖创新人才参考;新增“历史探究成果评价量表”,从“史料运用、论证逻辑、历史解释、表达规范”四个维度评分。
实施建议
2025版新增:教学建议提出“利用数字博物馆、虚拟考古场景开展沉浸式教学”,“推行‘史料探究—时空构建—历史解释’的教学模式”;评价建议“将数字史料检索与论证能力纳入评价”,“采用‘纸笔测试+探究报告+历史小论文’的多元方式”;教材建议要求“精选考古新发现、历史研究新成果”(如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相关史料),“配套数字史料库、历史时空地图”;资源建议推荐“利用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中国历史研究院数据库等优质资源”,“鼓励开展地方史调研,与档案馆、博物馆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