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5年修订版正式发布。相较于2020年版,新版本在坚持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对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联性内容进行了强化,并更加关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立足国情、胸怀世界的时空视野与地理实践力。自主选拔在线团队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科目2025年修订版与2020版对照相关分析内容,以便考生参考。
备考资料领取:《2026高考择校选专业攻略》电子资料
相关推荐:各学科课程标准2025年日常修订版与2020年修订版对照解读汇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科目2025年修订版与2020版对照解读
为方便考生及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版本内容,文末下方可下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日常修订版(2017年版2025年修订)pdf版!
课程性质
2020 版强调地理的 “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是 “认识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的科学”。2025 版继承核心表述,新增 “地理是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学科”,突出 “数字化时代的地理探究能力”(如 GIS 技术应用、遥感影像分析、大数据地理建模),明确 “地理与双碳目标、乡村振兴、全球环境治理的深度关联”。
课程理念
2020 版提出 “以核心素养为宗旨”“重视区域认知” 等理念。2025 版细化为:“学生发展为本” 新增 “聚焦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协同培育”;“优化课程结构” 新增 “以‘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区域发展’‘地理技术应用’四大主线统领模块内容”;“把握地理本质” 新增 “强化人地关系与区域协调的核心逻辑,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地理探究”;“重视过程评价” 新增 “建立‘素养导向、区域为基、实践为重’的评价体系”。
课程目标
2020 版围绕四大核心素养展开。2025 版更具体:人地协调观新增 “能分析双碳目标下的人地关系优化路径(如能源结构调整、生态保护修复),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综合思维新增 “能运用多要素综合分析复杂地理问题(如乡村振兴中的产业、生态、文化协同发展)”;区域认知新增 “能运用 GIS 技术分析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为区域发展规划提出建议”;地理实践力新增 “能运用数字化地理工具开展实地调研、数据采集与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课程结构
两版均为 “必修 6 学分 + 选择性必修 6 学分 + 选修 6 学分”。2025 版调整:必修新增 “地理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1 学分,含 GIS、RS、GPS 基本应用),整合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基础内容为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模块;选择性必修新增跨学科模块 “双碳目标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化学、生物跨学科),将 “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自然地理基础” 按 “基础 — 应用 — 安全” 逻辑优化衔接;选修细化为 “学术拓展类”(如 “气候学基础”“水文地理学”)、“应用实践类”(如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区域规划入门”)、“兴趣拓展类”(如 “旅游地理”“探险地理”),明确各模块学分(如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2.5 学分)。
课程内容
2025 版全面细化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必修模块 “自然地理环境” 新增 “气候变化的全球影响与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成因与防御”,教学提示 “利用遥感影像分析地形、植被变化”;“人文地理环境” 新增 “数字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的地理路径”,学业要求 “能分析人口、产业、交通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选择性必修模块 “区域发展” 新增 “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教学提示 “运用 GIS 技术制作区域发展专题地图”;“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新增 “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的地理保障”,学业要求 “能分析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地理技术新增 “GIS 基础操作”(如数据录入、地图制作、空间分析)、“遥感影像解译”(如土地利用类型识别),明确 “每个模块至少完成 2 个数字化地理实践活动”;跨学科内容 “双碳目标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模块要求结合化学学科的碳排放原理、生物学科的碳汇机制,开展 “本地碳排放现状调查与减排方案设计”;“双碳目标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模块需联合化学、生物学科开展 “碳源碳汇调查”,结合本地产业结构(如工业、农业、交通)分析碳排放来源,运用生物碳汇(森林、湿地)知识设计减排方案,最终形成跨学科调研报告。
学业质量
2020 版为三级水平。2025 版细化为 4 级水平,每级配套案例(如 “地理实践力” 素养水平 3 要求 “能运用 GIS 技术设计区域调研方案,实地采集地理数据(如气温、降水、土地利用类型),通过数据分析绘制专题地图,为区域生态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新增 “学业质量与考试衔接”,明确水平 1 为合格考依据,水平 2 为高考基础要求,水平 3 为高考选拔要求,水平 4 为地理类、环境类专业或拔尖创新人才参考;新增 “地理实践活动评价量表”,从 “方案设计、工具运用、数据处理、成果应用” 四个维度评分;新增 “跨学科实践评价细则”,要求结合地理数据处理、化学碳排放分析、生物碳汇原理应用等维度综合评分;补充水平 4 案例:“能运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气候学、生态学知识,为某区域制定‘碳中和’中长期规划,包含能源结构调整、生态保护修复、产业转型等多维度方案,并论证其科学性与可行性”。
实施建议
2025 版新增:教学建议提出 “利用 GIS 软件、虚拟地理实验室开展教学”(如模拟锋面移动、区域产业布局),“推行‘实地调研 — 数据建模 — 方案设计’的教学模式”;评价建议 “将数字化地理工具运用能力纳入评价”,“采用‘纸笔测试 + 实践报告 + GIS 作品’的多元方式”;教材建议要求 “精选国家重大战略、全球环境治理相关案例”(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长江经济带发展、全球气候治理),“配套数字化地理资源包”(如 GIS 教学软件、遥感影像素材、区域发展大数据),“增加‘地理与生活’专题”(如城市内涝防治、垃圾分类的地理逻辑),“设计分层实践任务”(基础层:数字化地图读取;提高层:GIS 简单建模;拓展层:跨学科项目设计);资源建议推荐 “利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等权威资源”,“鼓励与环保部门、规划设计院合作,建立地理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地勘测与方案设计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