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哲学拔尖基地为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是全国入选首批拔尖2.0基地的四家哲学院系之一,也是南京大学最早入选拔尖2.0基地的文科专业。自2020年获批建设以来,南京大学哲学拔尖2.0基地全面推进书院制建设,建成实体化本科生培养基地“伯明书院”,构筑拔尖学生培养的空间支撑;始终坚持以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行本科生项目制;不断深化国际化培养机制,切实提升本科生的国际发展能力;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贯通,有力促进拔尖学生哲学素养的提升。
推荐阅读:重点高校2025年二次选拔通知汇总
一、书院文化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孙晓云为书院题写院名
院名缘起:“唯真是求”的哲学精神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百余年来,南京大学哲学学院秉持“朴茂”学风,弘扬南雍精神,涌现出了一批引领时代、学术之风气,汇通中西、古今之精要的哲人。
南哲创始人刘伯明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留美哲学博士,也是中国现代哲学及现代哲学教育的先驱。刘伯明自幼家境贫寒但志存高远,在金陵大学的前身汇文书院求学后投身辛亥革命,此后留学美国西北大学,以《老子思想研究》为题获哲学博士学位,同时也是美国西北大学第一位哲学博士。1915年,刘伯明学成归国,先后在金陵大学和南高师从事哲学教育,并于1920年创立南高师哲学系。
刘伯明先生对南高师的学术风气和学者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为南哲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本学统。在《学者之精神》一文中,刘伯明将学者精神归结为:“具自信之精神”“注重自得”“具知识的贞操”“具求真之精神”“必持审慎之态度”五端,此五端“究其实际,实为一体”,其中“求真之精神”中“所谓科学之精神,其首要者,曰唯真是求”。刘伯明所言的“朴茂、求实”,尤其针对当时“学风日趋败坏”的现象,后成为“诚朴雄伟”之校训中“朴”字的来源。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赖永海在百年系庆之际的题词
唯真是求,是刘伯明先生所倡导之“朴茂、求实”学风的首要特征,正是自此传承至今日,成为当下南哲学术精神的根基。“唯真是求”的哲学精神和“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将始终鼓舞着新一代南哲人前行的步伐,激励南哲人以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伯明书院”之物理空间
“伯明书院”已建成专用教室、研讨室、活动室、报告厅、翻转课堂实验室等丰富的育教空间载体,为学术讲座、研讨课、读书报告会、学生团队科研、导师指导学生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物理空间。
“伯明书院”报告厅、研讨室由师生共同设计,室内设施齐全。报告厅背景墙上,整齐排列着哲学各学科领域中的核心词汇,展现着哲人之思的珍贵火光。研讨室圆桌围坐的空间设计,可大大提升师生交流、朋辈交流的融合感、互动感。
“伯明书院”之文化空间
书院按照“一生三导师”原则,为拔尖学生配备专门的思政导师、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并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异宾担任书院院长,注重大师引领,打造紧密的师生共同体。
聚焦教师端,书院推出“伯明讲坛”和“伯明青年学堂”系列学术活动,分别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生开展高端学术报告和中青年骨干学者为学生开设方向导引性学术讲座,以丰富学术资源涵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氛围。
聚焦学生端,书院开设“伯明学生讲堂”,遴选校内优秀本科生并适度引入校外优秀学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学生间形成互促互进的科研氛围。
2000年,哲学学院创立内部学生学术刊物《林间路》,由本科生自主运营选编,至今已历26期,为我院本科生和兄弟高校的同学展示哲学素养和学术科研能力搭建平台。2019年,在《林间路》第20期刊印之际,哲学学院汇编前20期收录的优秀论文,结集出版《跫音回响——<林间路>发刊20期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哲学学院将以伯明书院为载体,持续打造以“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共同体,为拔尖学生的成长提供专属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
二、一生一项目
哲学学院历来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并为拔尖学生的脱颖而出构建了系统的培养机制,科研项目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2012年,哲学学院面向本科生首设科研基金项目,其中,面向全校低年级同学设立“爱智慧优秀新人基金项目”,面向哲学学院高年级同学设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基金”。科研项目按照“选题自由、流程规范、质量优先”的原则,允许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保证学生学术研究的开放度,又以公开答辩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结项方式,确保学生科研项目的质量。
2020年,在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后,哲学学院在伯明书院下增设“伯明书院—唯真学术创新基金项目”和“伯明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前者秉持“一生一项目”原则,是拔尖计划和强基计划学生的必修项目,后者主要面向两类计划的高年级学生,并以“唯真学术创新基金项目”结项考核优秀自动入选和自由申请两种渠道遴选申请人。同时,哲学学院率先在2020级培养方案中设立“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该课程以学生科研项目完成质量为评价依据,实现了科研项目的学分化转化,这一做法被南京大学2021版培养方案所采纳。
自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实施以来,哲学学院共批准学生科研资助项目200余项。科研项目制的实施,极大提升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近10年来,参与项目的同学在CSSCI来源期刊论文发表、学科竞赛获奖、毕业升学层次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有同学的毕业论文甚至能够在A&HCI期刊发表。以学生科研项目结项论文为主体,哲学学院汇编出版《跫音回响》(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思之初芒》(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两本学生学术论文集,集中展现了哲学学院本科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在入选“爱智慧优秀新人基金项目”的同学中,有21位为历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学院、法学院、物理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环境学院、软件学院以及各新生书院的低年级本科生。以这些同学的结项论文为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学院汇编出版《星丛曜煜》(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展现了南京大学非哲学专业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其中部分参与项目同学已经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如巴黎一大、清华大学等攻读哲学、科学史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
哲学学院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概况
各个项目的管理实施办法可查询: https://philo.nju.edu.cn/4705/list.htm;具体要求以当年度通知为准。
三、国际化培养体系
哲学学院秉持首任系主任刘伯明“培养融贯中西学术之人才”的教育理念,历来重视本科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立专业外语课程、短期国际教学实践、留基委公派专项、“刘伯明讲座教授”课程等多种方式,打造本科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切实提升本科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发展能力。
短期国际交流实践
2017年11月9日至13日,本科生前往以色列开展“传统与创新”国际教学实践,访问了耶路撒冷、马萨达和特拉维夫等地,直观了解作为西方文明重要源头的犹太文明,近距离感知以色列丰富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感悟学习以色列的创新思维与成就。
2018年4月29至5月5日,本科生前往英国开展“历史与前沿”国际教学实践,访问了英国剑桥大学与埃塞克斯大学,并在埃塞克斯大学旁听课程,亲身体验埃塞克斯大学的本科课堂,在讨论与对话中感受启发性教学、探究式研讨、问题式导向的魅力。此外,同学们通过参观英国大学博物馆、马克思图书馆和马克思墓等,领悟马克思穿透历史的巨大影响力。
2018年9月31日至10月6日,本科生前往德国、比利时开展“欧陆哲学与文化”国际教学实践,访问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在德国、比利时大学的哲学专业课堂、讲座中,了解和感受其校园文化和哲学教育,并实地参观了马克思故居、恩格斯故居、卢卡奇故居、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所、胡塞尔档案馆、阿多诺档案馆等,让书本上学习到的学派、人物、思想变得立体和丰富。
2024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本科生前往日本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教学实践,访问东京大学驹场校区、本乡校区,了解东京大学的历史发展与校园文化,与东京大师生共同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同时参观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圆觉寺、建长寺等文化场点,领悟地域间文明交流互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2025年7月6日至10日,本科生前往希腊雅典、塞萨洛尼基开展“古典文明的东西对话与现代互鉴”国际教学实践,访问亚里士多德大学、雅典大学,在主题讲座与现场教学中,体验古典与现代,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座谈会上,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成立对促进中希两国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意义。同时团队还考察了雅典卫城、塞萨洛尼基古建筑等世界文化遗产,在实地考察中对希腊有了更为切实、深刻的了解,深入领略了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
留学基金委专项项目
除短期国际交流实践之外,我院还获批了国家留学基金委专项项目。此项目选派本科生以公派留学生身份赴比利时根特大学进行6-12个月的长期交流学习。
拔尖计划2020级王依筠同学入选哲学学院首批留基委公派项目
“刘伯明讲座教授”课程
自2016年开始,哲学学院设立“刘伯明讲座教授”席位,陆续邀请多位境外知名学者担任该席位讲席教授,并面向本科生开设学分课程,让本科生在哲学学院就可以聆听境外知名哲学家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为本科生提供了优质的境外教育教学资源,也为毕业生的境外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机会。
2022年,哲学学院汇编出版《思入风云——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国际交流学术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为近年来的学生国际交流成果提供了展示平台。
此外,为进一步深化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强化本科阶段与硕、博阶段国际化培养的连续性,在留基委以及南京大学既有的研究生国际交流渠道之外,哲学学院已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合作开展双硕士学位、联合培养等项目。
“送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国际化培养机制,切实提升了哲学学院本科生的国际发展能力。近年来,哲学学院本科生国外升学的比例和层次不断提升,众多南哲学子正在剑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华威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求学。同时,基于本科阶段的良好训练,国内升学的南哲学子在SSCI、A&HCI期刊发文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升。
四、主题教育实践
2023年5月-6月,哲学学院与新生学院联合启动了“敦煌文化”系列活动,一方面,延请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赵晓星老师为同学们讲授系列讲座,另一方面,选拔哲学学院大一拔尖新生走进敦煌,开展为期六天的研学之旅,从鸣沙山到玉门关,从莫高窟到西千佛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连串文化名词在同学们脚步的丈量下变得真切可感、深入人心。2024年,“敦煌文化”的主题式通识研修也已顺利开展,由敦煌研究院赵声良书记、张元林副院长等领衔担纲的师资团队为本科生开展了系列讲座,学生团队赴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2025年,“敦煌文化”主题式通识研修将于8月底赴敦煌开展。
2025年4月26日,哲学学院组织学生共赴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亲身寻访大运河文化的历史脉络,感受扬州独特的人文景观。
2024年4月13日,哲学学院组织学生赴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牛首山参观学习,在哲学学院副院长邵佳德副教授的指导下,实地学习了牛首山的佛学文化精粹。
2021年4月21日,哲学学院副院长刘鹏教授带领学生赴金陵刻经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邵佳德副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金陵刻经处的文化意义,讲述了金陵刻经处的刻经工艺,同学们也动手体验了传统的印刷工艺,极大激励了同学们了解、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探秘中国科学技术的历史与现状”系列活动
2019年6月2日,哲学学院新生导学课《学在南哲:哲学与哲人》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同学们参观中国古代科技展南京巡展,了解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技成就。
“走访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主题实践活动
2023年5月17日,哲学学院组织开展“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与当代传承”教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参观生物标本馆和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体验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绚烂多姿。
“访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开展‘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科学与科学家精神”
主题实践活动
2020年12月4日,哲学学院组织学生前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园区,开展“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科学与科学家精神教学实践活动,领略天文科学的神秘魅力,学习科学家奋发进取的钻研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 寻访当代中国”系列教学活动
“奔赴计划”:“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主题研修
2024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开展本科生赴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研修项目(奔赴计划),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展开主题研修。让同学们有机会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相关专家学者展开深度交流,并实地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
“共赴红色景点 共悟红色精神”主题实践活动
2021年5月16日和5月30日,哲学学院组织拔尖学生与外校学生共赴南京市栖霞区十月村、梅园新村和绍兴市周恩来祖居,共同感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走近大美贵州 调研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
2021年7年12日至17日,哲学学院副院长刘鹏教授率领拔尖学生奔赴贵州黔西南自治州,深入乡村开展实践调研,解码乡村振兴,了解当代中国现实国情。
今后,哲学学院会面向拔尖学生,持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了解中国科学技术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在感知当代中国的过程中传承红色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哲学拔尖创新人才。
五、学在南哲
赵昱昊:以哲学为志业,知行合一
赵昱昊,2022级哲学拔尖计划学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一直是我毕生的追求和理想。哲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正和我的人生目标无比契合。哲学是智慧学,在探查心与物、主与客的旅途中,追寻天地间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哲学是幸福学,在研究苦与乐、善与恶的过程里,为世间众人讲述人生的意义。识仁求仁,立天地之心;修德传道,立生民之命。浩浩烟海,遨游古今中外先哲思想结晶,为往圣继绝学;开拓创新,成一家之言造福后代,为万世开太平。怀着这样的理想,我加入了南京大学哲学拔尖计划,提升能力,开拓视野,在思维的交汇碰撞中不断精进。
入选哲学拔尖计划后,我正式成为了南京大学哲学学院的一员。我参加的第一个集体活动,是作为演员参与一部以胡福明教授为主人公的纪录片。1978年,在南哲任教的胡福明教授写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经《光明日报》发表后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南哲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这位伟大的前辈和校友,更帮助我愈发坚定了以哲学为一生志业的信念。胡福明教授的事迹体现了哲学思想对社会深刻的影响,这帮助我树立了文章要有济世情怀、要面向社会的实践取向,也促进我把马克思的那句名言作为自己学术的准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胡福明教授纪录片剧照
哲学拔尖计划给了我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可以分为“输入”和“输出”两大部分。首先是“输入”,即大量阅读、学习带来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加入哲学拔尖计划后,我们可以和大二的学长学姐一起提前学习如中国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等核心课程,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众多让我受益匪浅的讲座,全国各地优秀的校友们、知名教授会分享他们的学术经历,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开拓眼界,丰富知识。我自己在课余时间,还辅修了一部分社会学院的课程,从另一视角了解社会规律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尝试与哲学特别是伦理学的学习进行融合。另一方面,哲学拔尖计划还为每位同学提供资金支持,报销购买专业书籍的经费。这让我有机会大量阅读哲学经典、学术专著,提升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在有大量知识输入的基础后,哲学拔尖计划也给了我们很好的“输出”机会,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认识并形成研究成果,让我们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哲学拔尖计划为我们提供了哲学学院“伯明书院—唯真学术创新基金项目”,支持学生进行自己的学术尝试,每位同学可以自由联系院内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学院还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这个项目,我有机会在韩玉胜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美德伦理学的相关研究尝试。在自行阅读文献、与导师交流沟通、论文写作实践等一系列锻炼中,我切实提升了学术能力。同时,我还报名担任了南大附中的校外辅导员,有机会向高中生科普哲学知识。我将自己在南哲学习到的知识,融入自我思考,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在“输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在大一暑期,我还积极参与了依托哲学拔尖基地的“敦煌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赴甘肃敦煌进行实地考察研学,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在实践中增强综合素质。在大三,我们前往东京参加和东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学术交流,还前往希腊进行科考。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学拔尖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众多走出校门,增长社会阅历、培养国际视野的机会,帮助我们全面发展。
哲学拔尖计划帮助我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丰富知识,增强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让我获益匪浅。我也希望可以继续利用好哲学系的各种资源,帮助自己愈行愈远,奋力追求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选拔考核方案
招生计划
不超过12名
考核方案
【初试】材料审核后笔试。通过报名材料审核的同学参加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2小时总分 100分,主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笔试成绩排序,选拔不超过20 人进入复试。
【复试】面试。总分 100分。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哲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面试时间为8-10分钟,3分钟个人简介(需要使用PPT),5-7分钟回答提问。
【选拔标准】最终成绩=初试成绩*0.5+复试成绩*0.5。按最终成绩进行排序,录取人数不超过 12 人。复试成绩低于 60 分者不予录取。
考试时间
初试时间:拟安排在2025年8月31日晚18:30-20:30。复试时间:待定。
联系人:辛老师
联系电话:15651003977
邮箱:xinxiangying@nju.edu.cn;
联系人QQ:1137374619;
咨询QQ群:731587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