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叶圣陶杯省赛中脱颖而出?借鉴往届优秀作品无疑是一个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今天,自主选拔在线团队特别呈现了第21届获奖作品《有用、无用与大用》,我们一起来看!
福利领取:
《近十年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获奖佳作精选》领取:
https://www.zizzs.com/form?xyppid=569431174129132952
叶圣陶杯省赛获奖佳作欣赏
有用、无用与大用
——艺术琐谈
厉与非(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
我们应该把艺术放在什么位置?
它好像处于一些人视野的交界线处,既想真切些看到,又不愿靠得太近。
它在小学乃至幼儿园家长竞相报名的兴趣班里,又在家长撕毁的漫画里;在高中生两周一节的音美课上,又在高考报名志愿清单里。在许多城市,谁都想在孩子的履历里添上一抹艺术的痕迹,却在寒假毫不犹豫地放弃声乐而选择英语集训。人们难免是功利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艺术是“靠不住”的,艺术仍是不务正业的选择。
观察高考数据,艺术和艺考日益火爆,考生人数逐年增多。是学生们逐渐自发地爱上了艺术吗?是艺术将要繁荣了吗?其实不是,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通过艺考升学似乎是一条“捷径”,将其当作向上攀升的工具,造成了一种艺术热的假象。
艺术是一泓明净的文化源水,本是对人们浮躁乖戾心境的救赎与静养,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平淡天真、纯洁灵性的人文品格的寄托。在如今这样实用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习惯于计算成本、利润、收益的环境中,人们衡量得失的基准便是实用。艺术本是抽象的表达,却也能用金钱和收益来计量价值,但算出的仅仅只是艺术被物化使用后被世俗所估称的数字,并非其抽象精神所拥有的价值。
如今的人们,总算是离艺术近了一步,却趁其不备将艺术教育一把拽入“实用”的陷阱,判断学习与否的标准变成几级证书是否能加分、比赛奖项是否能计入综评。人们终于揭开艺术神秘的面纱,仿佛看到她的真容,只急于打量她、观赏她、评头论足,自以为已经了解了全部的她,已经能够利用她,却不愿再多看一眼她纯洁而赤诚的心灵。
艺术到底是“无用”的。梵高一生穷困潦倒,只卖出一幅售价800法郎的画,十几年如一日地作画,没有金钱,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却用尽一无所有一无所用的短暂一生,留下无尽想象力和生命力,十一幅向日葵太阳般照耀西方美术史。清朝初年的著名文人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60岁以后到扬州卖画为生,却经常卖不出字画,时常处于穷困潦倒中,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朋友的接济才能艰难度日。
然而,孰敢言艺术真无用?
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艺术?鲁迅提出“不用之用”的命题,与王国维的观念遥遥相合,“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周国平说过:“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钟无用之情。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艺术之美,就因为艺术无用,就因为艺术的无目的性,就好像一条道路,不那么在乎目的的时候才能抬眼看看四周,才能察觉到最为美丽的路上的风光。艺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可以自在地走,不必担心会迷失方向。
艺术之美,还因为艺术以一种超脱而严厉的态度来面对现实的灾难,启蒙人们沉睡的心灵。艺术家们将思想的活水注入艺术洋流,简格的画面撕开血淋淋的伤口,毕加索以《格尔尼卡》控诉战争的暴行,指斥“这是你们的杰作”。
艺术之远,唤醒了一种情感,这可以是爱、快乐甚至是痛苦。可以是浩瀚而渺小的心绪,艺术家用声音、色彩描述出来,因而与我们产生共鸣,洗刷了我们灵魂中日积月累的灰尘。
有人说,学艺术也无非像是教书、做生意,即便有用,都是为了吃饭,为了生活;也有人说,艺术如果只被当作赚钱的工具,那就是对艺术的玷污,应当当作热爱的理想。
事实上,把艺术当作什么都不重要,艺术就在那里,艺术已然渗透生命,那不是高不可攀的云端,确是低头才能嗅到的野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径自野蛮地生长,曾历四面火光,又年复一年地等到春风。
艺术终究是生生不息的,只要人间丰富的情感没有流失。如梭的岁月里,让我钟情的是看一场朝阳初升,听一夜无边夏雨,让恣意的期许浸润困顿的时光。
有艺术之诗意旦暮间相伴,我愿跌坐塘边看鱼,手持清风待明月,眉挑烟火过一生,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撞入怀中的青山,是对生活没有理由的热爱。
【点评】
《有用、无用与大用——艺术琐谈》一文,篇首就提出“我们应该把艺术放在什么位置”这个问题,为全文定下议论的中心。文章先评析了在兴趣培养、报考选择方面艺术热的假象,指出这是将艺术引入了“实用”的陷阱;然后围绕艺术的“无用”“大用”论述其价值,肯定它的“无目的性”,能“以一种超脱而严厉的态度来面对现实的灾难,启蒙人们沉睡的心灵”,能“唤醒”“爱、快乐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对人生有着巨大的意义。深邃的道理在形象的语言中得到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