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秋分,同样也是中国农民的丰收节,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异常的想念袁爷爷。秋分时节,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田野里一片金黄,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是一个属于农民的节日,是对他们一年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看着沉甸甸的稻穗,我们不禁想起那位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爷爷。他的功绩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的心中。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让我们能够在丰收的季节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袁爷爷,您辛苦了,我们会永远记住您的贡献!
更多查看>>>人物素材/大联考/特招等资料集锦
推荐查看>>>2026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一览表
福利资料:
为助力各位家长、考生更好的进行素材积累,实现语文作文的不断突破,自主选拔在线团队特为大家整理《2026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精编》电子资料。点击下方按钮即可免费预约领取👇
敲重点:添加妮妮老师(微信号:13311095027)备注:所属市-高考年份,邀您进不同年级群,更多升学资讯以及备考福利免费领取~
在当代中国群星璀璨的科学家天空中,袁隆平院士犹如一颗独特的恒星,他的光芒不仅照亮了农业科学的天空,更温暖了亿万人的生命。这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老人,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人物介绍-泥土中生长的科学家
袁隆平先生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并成功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20年5月,他被聘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袁老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更是世界上首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事务部曾评价他为“真正的粮食英雄”,这一赞誉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方面所做出的杰出成就。
袁隆平(1930-2021),江西德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与其他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不同,袁隆平的形象总是与稻田紧密相连——瘦削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着,一双因常年浸泡水中而粗糙不堪的手。他常说:“我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种扎根土地的朴实作风,使他成为了一位真正“接地气”的科学家。
生平成就: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袁隆平的科研之路始于1960年代那个粮食短缺的艰难时期。当时还是湘西安江农校教师的他,亲眼目睹了饥荒带来的苦难,立下了“让中国人吃饱饭”的宏伟志愿。在当时国际权威学者断言“水稻杂交无优势”的背景下,袁隆平以惊人的勇气向传统理论发起挑战。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探索,1973年,袁隆平成功实现了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使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此后,他并未止步,相继攻克了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四大关口。如今,杂交水稻已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超过90亿亩,增产稻谷近9亿吨,每年多养活约8000万人口。
卓著事迹:禾下乘凉梦,一梦一生
袁隆平最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他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他有两个广为人知的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描绘的是这样一种景象: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则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个充满诗意的梦想背后,是他对粮食增产永不满足的追求。即使年过八旬,他依然每天下田观察,称自己为“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
更令人钦佩的是袁隆平的淡泊名利。他曾婉拒多家国际机构的高薪聘请,坚持留在国内工作。面对数千万元的个人奖金,他全部投入科研事业,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他说:“人的身上最值钱的是脑袋里的知识,而不是身上的衣服。”
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是国家对这位耕耘者的最高礼赞。然而,领奖后不久,他便匆匆返回海南三亚的试验基地,继续他毕生的事业。直至2021年逝世前,他仍在关心稻谷的长势。
袁隆平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科学家精神”——既有仰望星空的远大抱负,又有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既有挑战权威的科学勇气,又有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最伟大的梦想,往往源于最朴素的情怀;最卓越的成就,常常来自最持久的坚守。
当金色的稻浪在风中起伏,我们仿佛仍能看到那位老人的身影,在田间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每一株稻穗,眼中闪烁着对土地最深沉的爱。袁隆平走了,但他播下的种子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如那不尽的稻浪,永远滋养着后来者的心灵。
想欢迎加入【2026高三学习交流群】在这里,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并肩作战,一起分享学习心得、交流解题技巧,更有定期更新的学习资料,涵盖高考试题、模拟试卷以及相关的作文素材等,助你全面掌握知识,熟悉考试题型,提升解题能力。
微信扫一扫,加入群聊......
如果加群失败,可在企业微信联系人中添加妮妮老师(微信号:13311095027)好友,备注:省市-高考年份-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