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落地,未来北京将如何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些变革会给孩子带来哪些新机会?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时刻牵动着北京家长的心,日前,北京市教委接受专访的时候,释放了众多信号,接下来跟随自主选拔在线团队一起来看看吧!
一、打通小初高课程连续培养链条,让孩子减少焦虑和重复性劳动
当前,北京的集团化办学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集团承载的功能也越来越重要,除了扩大优质教育集团覆盖面以外,还更强调教育集团育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李奕主任在访谈中表示,目前北京推进的新型集团化办学改革,打通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连续培养的链条,通过优化和调整评价方式,让孩子们在连续培养过程中减少焦虑、减少重复性的劳动,并鼓励教师和校长推出连续培养的整体设计,使课程、资源进一步发挥应有的连续支撑效应。
除了不断完善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外,北京在高等教育新型育人载体的构建上也不断发力,不仅让学生能够见到校内的、产业界的更多导师,而且要让学生能够见到真实的问题。北京在亦庄、中关村等园区,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试点构建了产学研用新载体,通过“产业界大线出题、教育界小线答题”的模式,将高校教师和学生与产业界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出成果和出人才匹配在一起。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成果产出,打破了过去人才培养的线性链条。“我们的目标是把基础教育的培养链条和高等教育的培养链条更有机地衔接在一起”。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欢迎加入“低年级高中升学规划交流群”!在这里,可以获取各科知识点精讲资料 ;第一时间更新最新升学资讯;专业老师在线答疑解惑 ;助你高效学习,科学规划升学之路!
立即扫码加入,开启升学之旅吧!🎉
↓↓↓↓↓↓↓↓
如加群失败,可加妮妮老师微信(微信号:13311095027),统一邀请进群
二、在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探索提供高中和本科高校衔接的连续培养
如何构建大中小一体化高质量育人体系?李奕主任表示,越是一体化整体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越是要差异化地设计每个学段的课程和资源供给。因为孩子在不同阶段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面对每一个年龄段,教育供给既要符合教育规律,也要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
北京首先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体系构建入手,在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方向上,坚定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此基础上,基础教育要发挥基点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好奇心以及学科思维。高等教育要发挥龙头作用,既要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也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整体构建高质量的育人体系,要确保人才能够自主源源不断连续培养。
北京正在打造的新型集团化办学是纵横打通整体构建一个新的育人载体。纵向上,小学、初中和高中同时存在,学生可以在一个教育集团内接受连续培养,教育集团的校长和教师也可以构建连续培养的体系;横向上,有不同类型的学校组合,学生能见到的老师增多了,能见到的课程增多了,能见到的同学增多了,能够选择和参加的集团内教育活动也增多了。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正在探索在基础学科如数学领域,在新兴交叉学科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为有潜质的孩子提供高中和本科高校衔接的连续培养,将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衔接起来。
此外,北京高校也启动了本硕博连读和育人新载体的探索:纵向压缩人才培养的时间轴,横向交叉学科培养,包括和产业界、新型研发机构共建新型育人载体,让学生能够见到更多导师,见到生产一线和科技前沿的真实问题。
三、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包容力、对抗性和抗挫折力
2025年,北京市将会把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作为头号关注的内容。
新学期开始,北京市发布了中小学“体育八条”,提出将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联赛等8条举措,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李奕主任表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段的升级,孩子们的身体应该越来越强壮,心理也应该越来越强大。这种身心强大要足以承受成长过程中应该有的学业压力,要足以承受将来毕业之后应该有的生活压力,要足以真正能够承担起未来的重任。
“面向这个目标,我们正在反思,在当下的教育过程中,哪些是让孩子和家长以及教师都‘内卷’焦虑的没必要的压力。同时,我们还要反思,在当下的教育过程中,有没有为孩子提供应该有的锻炼身心健康的教育供给”。
一方面,要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不仅把身体指标提起来,还要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包容力、对抗性和抗挫折力;另一方面,在校园生活中,提倡各校创设多种形式的社团和不同形式的学习小组,让孩子在更多群体活动中与同伴交流,提高心理韧性。
此外,北京还正推进育人新载体的构建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适度缓解升学和考试压力,把学生成长的路径修得足够宽足够平滑,让孩子以及家长缓解焦虑。同时引导教师不再纠结于算分排队,把工作的焦点和精力主要放在课程的建设和对学生的连续培养上。
四、北京教育总体部署和重点举措
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推出更多体现首都水准的优秀理论成果,推动融入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培养体系。
持续巩固“双减”成果。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发更多美育沉浸式体验场景,加强劳动教育实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持续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顶尖学科建设,推动市属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和使用,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发挥青年科技人才生力军作用。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大力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
做优做强“留学北京”品牌,加快引进国际一流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鼓励高校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加强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