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1+3”培养实验项目的育人路径,构建更具系统性、衔接性的四年贯通培养体系,近日,清华附中大兴学校组织召开“1+3”培养实验项目专题研讨会。清华附中大兴学校执行校长党胜军、校长助理王斐、各学科骨干教师代表及教学管理团队齐聚一堂,围绕“1+3”培养实验项目推进中的核心议题深入研讨,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凝聚共识、明确方向。
推荐阅读:北京各学校2025拔尖创新培养项目盘点
研讨会具体内容回顾
学科代表
聚焦核心议题,擘画培养蓝图
研讨会第一阶段,教学研究与管理中心副主任张特介绍了学校24级、25级“1+3”项目的学生基本情况,紧接着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代表依次发言,围绕核心议题进行汇报,结合学科特点提出具体思路与建议,为项目优化提供学科视角支撑:
1.国家课程校本化:四年贯通设计
研讨中,各学科老师进一步明确两大关键问题的解决方向:一方面,细化 “1” 阶段各学科核心内容的排布重点,确保内容既符合学生初始阶段的认知规律,又能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另一方面,深入剖析 “1” 阶段核心内容与 “3” 阶段课程的衔接逻辑,从知识体系、能力培养、思维发展等维度,梳理出连贯且递进的衔接脉络。
此外,各学科还围绕 “系统性、贯通性、衔接性” 三大核心维度,具体研讨各学科衔接方案的细化要点与分阶段教学计划的制定思路。现场教师积极建言献策,互动交流充分,研讨氛围热烈浓厚,为后续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教学实践的推进明确了方向。
2.方法性知识融入: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各学科代表一致认为,需将思维方法、学科思想融入日常教学:例如:数学学科提出通过“等差数列辅助物理匀变速运动理解”实现跨学科思维迁移;历史学科提出将训练“时间轴梳理”“史料证伪”等工具,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化学则依托实验室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规律,培养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从“学会知识”转向“会学知识”,具备长期发展的学习素养。
3.实践与生涯指导:适配学生长期发展
结合“1+3”学生特点,综合实践课程方向逐渐清晰:物理计划联动大学实验室开展科技类实践、历史拟推进“社区生活变迁调研”等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知识应用;生涯指导则需“分阶段精准发力”,初三侧重兴趣探索、高一聚焦专业认知、高二对接升学路径,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发展方向。
4.特长生培养:平衡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
针对音体美特长生培养,代表们提出优化建议:一是完善选拔标准,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双维度评估,确保公平科学;二是明确培养目标,如体育特长生需冲击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音乐特长生可拓展钢琴/声乐等方向;三是优化管理策略——既要保障特长生专业训练时间(如体育生赛前集中训练不占用),也要通过“个性化作业”降低文化课压力,避免“重特长轻基础”或“重文化轻特长”的失衡。
交流研讨
碰撞思维火花,细化落地方案
在25分钟的交流研讨环节,参会教师围绕学科代表发言展开热烈讨论:有教师提出“可借助清华附中集团校资源优势,适当增加‘1’阶段高中知识渗透深度”;也有教师建议“特长生生涯指导需联动专业教师,提供‘一对一’规划”;还有教师强调“校本教材开发需循序渐进,先形成学科衔接手册,再逐步完善体系”。现场思维碰撞频繁,诸多务实建议为后续方案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领导总结
明确方向重点,推进项目落地
研讨会最后,执行校长党胜军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梳理总结,明确“1+3”项目后续三大推进重点:
聚焦“衔接”核心:要以“能力衔接”为首要目标,优先安排有高中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1+3”教学,确保教学方向贴合高考需求;
强化“特色”培养:特长生培养需坚持“一生一策”,既要保障专业训练,也要通过定制化文化课方案帮其跟上进度;竞赛培养以“服务高考、提升思维”为基础,若发现顶尖潜力学生再重点突破;
加快“体系”建设:各教研组需组建专项团队,持续优化完善学科贯通课程计划,逐步开发校本教材与资源,形成具有清华附中大兴学校特色的“1+3”培养模式。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为“1+3”培养实验项目厘清了优化方向,更凝聚了全校教师的育人智慧。未来,清华附中大兴学校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持续探索贯通培养新路径,为学生成长赋能,为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注入新动力!
自主选拔在线简评
此次研讨会聚焦“1+3”贯通培养核心痛点,兼具系统性与实操性。从学科视角看,各学科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方法性知识融入等议题提出具体方案,如数学跨学科迁移、历史史料证伪训练,既落实知识衔接,又注重能力培养,贴合“四年贯通”需求。
交流环节善用集团资源、细化校本开发等建议,凸显务实性;特长生“双维度评估”“一生一策”及生涯指导分阶段规划,兼顾全面与个性发展,解决培养失衡问题。
领导总结明确“能力衔接”“特色培养”“体系建设”三大重点,尤其强调高中经验教师参与、竞赛服务高考等方向,锚定高考与长期发展目标。整体而言,研讨会凝聚共识、细化路径,为项目落地提供清晰指引,也为同类贯通培养项目提供参考,但后续需关注方案执行中的动态调整,确保适配学生需求。
温馨提示:
🚀欢迎加入“2026初中升学交流群”,群内不定期的推送相关的升学资讯以及专题讲座,另外还有一对一的线上答疑,扫一扫,立即加入,开启你的升学成功之旅吧!
↓↓↓↓↓↓↓↓
如加群失败,可加妮妮老师微信(微信号:13311095027),备注高考年份-姓名-选科等,统一邀请进群哦~